兄弟姐妹之情,是这个世上珍贵的至亲。 不过在生活中,有个奇怪现象,父母在的时候,兄妹之间都会有来往,即便感情一般,逢年过节都会团聚一下,遇到谁家有事情,也会伸出手帮忙。 如果父母离世,一些兄弟姐妹就会断了往来,这到底是亲情的淡漠,还是一些别的原因? 跟邻居张姐聊天后,似乎找到了真相。
互相攀比,让关系变了味。 张姐年过5旬,比弟弟大6岁,从年龄来看,就知道父母对弟弟的重视。 没错,父母有点重男轻女,他们觉得有了儿子,自己的腰杆才能挺直。 在父母的呵护下,弟弟从小就很懒散,从学校出来后,工作从未超过6个月,跳槽成为他的主旋律。 有父母帮衬的时候,还不觉得什么,反正弟弟吃喝都由父母负责,就连结婚养育孩子,也不用自己操心,父母都给安排得很好。 自从父亲病逝,母亲身体也不好后,弟弟的境况有了很大转变,他的工资入不敷出,给母亲看病的事情,只能落在张姐身上。 张姐也不反对,毕竟是自己母亲,女儿也有孝顺的义务,但她丈夫心绪难平,觉得儿子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更何况,父母一辈子为儿子忙,连嫁妆都没给女儿。 张姐也跟弟弟商量,让他把母亲接回去过段时间,弟弟却追求:“你不是妈亲生的吗?照顾母亲女儿更方便,我哪有钱给她看病,别找我。”
弟弟的推卸责任,让张姐很恼火,她只能在中间承受双方面的压力,母亲离世后,她再也不想跟弟弟来往。 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也需要经营,如果有谁不肯承担自己的义务,则会被其他兄妹看不起,也会因为攀比造成心理不平衡,成为难以挽回的矛盾。 2、少了父母为纽带,情感淡了。 有位社会学家说:“父母是家庭的支柱,一旦支柱没有了,家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化为一盘散沙。” 这一点张姐深有感触,父母在的时候,即便他们重男轻女,但也会想办法联结亲情,比如每周会给她打电话,聊聊家长里短的事情,知道她喜欢吃红薯芋头,会在收获的季节给她送点。 这种被在乎,成为张姐的精神支柱,她再辛苦,也会定期回家看父母,觉得父母就是自己的牵挂,自然也会对弟弟一家关心一点。 张姐表示,父母在的时候,她对弟弟会有帮扶的想法,总是劝弟弟要上进一些,也会悄悄给弟弟拿点钱,她觉得弟弟过得好,父母才能安心。
自从父母离世后,她就不再有这样的感觉,认为弟弟过成什么样,都跟自己无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弟弟的人生也需要自己把握。 父母真的是情感的纽带,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 意思是父母年迈,需要儿女多照顾,即便是为了父母,兄弟姐妹之间也会互相照顾,不想让父母操心,等失去了这个情感纽带,这种刻意经营的想法就会淡化。 3、转移注意力,以小家庭为核心。 从社会结构来说,家庭是组成社会关系的一个分支,一个个小家庭的组建和发展,也是社会不断壮大的基础。 在家庭中,父母的家为原生家庭,我们小时候以原生家庭为核心,长大后都会组建自己的小家庭,而且身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注意力也会跟着去转变。 尤其是有了孩子,我们会自主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把小家庭当成自己的核心。 有位情感老师曾说:“夫妻关系应该高于别的任何关系,夫妻感情的稳定,才是家庭健康的基石。”张姐告诉我,在没有结婚前,她的收入大多给了娘家,弟弟需要手机电脑,她也毫不犹豫给他买,或许是被惯坏了,弟弟总是有索取的心理,张姐成家后,不再给他拿钱,他就觉得失落,对姐姐的态度也随之转变。
这种关系的变化,体现的是弟弟的不成熟,但不可否认,生活中这样的人不是个例,他们希望自己一直被宠爱,根本不考虑你的处境。 有父母庇护的时候,他们任性一些,大家都能包容,一旦失去了父母的帮扶,就没人再愿意惯着他,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就变淡了。 结语: 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认真维护。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其实最重要的是利他心。 当你愿意主动为对方付出时,即便是陌生的邻居,感情也能相处融洽,要是充满攀比和计较,就算是骨血至亲,也会泯为路人。 在心理学上,越是关系亲密的人越容易攀比,甚至有“恨人有笑人无”的心态,这都是嫉妒心的使然,也是人性自私的一面。
那些兄弟姐妹感情好的家庭,大多摒除了这种杂念,对彼此真诚相待,也会在对方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这种利他心理,才是感情长久的秘诀。 对此你怎么看?你觉得父母走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会变淡吗? o Q; X+ D. K& X# H6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