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功在千秋 驻村尚需晏阳初 —— 一驻村干部读《晏阳初》之感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就听闻巴中出了个晏阳初,虽然当时并未对“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的名头一探究竟,但作为达州人,仍为有如此杰出同乡(当时巴中属达州市前身达川地区管辖)引以为傲。遗憾的是,此后多年,几乎再未获得关于晏阳初的任何信息,因此对晏阳初的印象一直停留在“知其名、不知其所以得名”的层面,直到拜读苗勇先生大作《晏阳初》。
9 ~& L0 r( {: g& a《晏阳初》为乡村振兴树立了一面镜子 2021年10月,我从单位领导岗位卸任,主动申请投身乡村振兴,成了一名驻村工作队员。恰逢此时,获悉苗勇先生的长篇传记《晏阳初》问世,心头不禁为之一怔——晏阳初倡导推行的平民教育运动,不正契合了乡村振兴吗?" ~; q$ c* _$ D. E& s$ o) b* T9 }% }
买来新书,我并未立马开启阅读模式,而是强忍一睹为快的冲动,提醒自己先脚踏实地做好驻村帮扶工作,毕竟之前我对“三农”知之甚少,对当下中国农村现状也缺乏深入了解。在我看来,没有一定的农村工作积累,没有对乡村振兴语境下“三农”问题的敏锐洞察,我的阅读体验就会缺乏根基,我的任何阅读感言也都会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有失偏颇。
7 b$ W. N7 y; E- \ 2022年9月,驻村帮扶近一年后,我在工作之余用了整整两周时间,仔细读完洋洋45万言《晏阳初》一书。掩卷之余,遐思飞扬,心绪难平。感谢作者十年磨一剑,用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泼墨展现晏阳初先生的传奇一生。阅读过程中,我为晏阳初的艰辛求学路深深感慨,为他远渡重洋服务华工的义举由衷敬佩,为他扎根乡村、走出国门,一生追随平民教育事业的执著而共情,情到深处甚至禁不住潸然落泪。 7 d6 d. S L5 ?8 f' N9 K
整整100年前,面对积贫积弱的祖国,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本可觅得高枝奔向锦绣前程的晏阳初,“不做官,不发财”,义无反顾投身平民教育,立志改变国民愚昧落后的现状,寄望古老的中华民族迅速走上国强民富的康庄大道。他和他志同道合的追随者举家从大城市奔赴艰苦农村,满腔热血扎根基层,开启乡村识字运动,探索定县实验、新都实验、衡阳实验,使无数贫苦大众从中受益,写下20世纪中国乡村改革无法“无视”的一笔。随后他走出国门,在众多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行乡村改造运动,为贫苦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智慧和富足的大门,享誉“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与科学巨人爱因斯坦齐名,成为华夏儿女的骄傲。
& R. y: p$ U+ q/ ] 关于晏阳初先生及其平民教育运动对世界的贡献,历史将会作出公正评价。关于传记《晏阳初》一书的思想艺术价值及其现实意义,已有诸多学者著文专述,笔者人微言轻不加妄评。作为一名普通读者,这部作品给我最真切的感受是,晏阳初先生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一生只做平民教育一件事的执着坚守,彰显了他的使命感和救世观,书写了属于他的传奇,在感动我们的同时,也激励着每一个心伏大地、情系苍生的人。而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我眼中的晏阳初分明是乡村振兴的探路人,他如黑夜中的灯塔,照亮探索者前行的路;他又似一面明亮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先贤的巨大差距。
5 [0 e$ A9 w8 r* S2 G乡村振兴功盖千秋 先贤晏阳初泉下有知当含笑 晏阳初所处时代,军阀割据、战乱不断、政府腐败、人民饥寒交迫。面对困境,他笃信“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古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注民生、顺应民心、注重民愿的价值理念。这种“万事民为先”的朴素思想,这种惜民爱民的人文情怀和忧国忧民的价值追求,千百年来一直滋养着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也是晏阳初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矢志不渝投身平民教育事业的历史渊源。晏阳初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同时接受西学熏陶,自认“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相结合的一个产儿”,正是这种中西合璧的文化交融,成就了他“有使命感和救世观”的坚定信仰,支撑他终其一生为贫民教育奔走呼号。
5 A7 f7 \0 @( t6 D; Y 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胸怀教育报国理想的晏阳初,聚焦底层社会,聚焦贫苦农民,敏锐洞察中国农村“愚、贫、弱、私”四大病症,提出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平民的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贫”,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虽然他的改良思想最终未能治愈“四大顽症”,更无法彻底挽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命运,但作为先驱者,他无疑为破解困扰中国千百年的农村问题作了有益探索,为后世提供了乡村治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为了劳苦大众,为了平民教育事业,晏阳初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祖国,足以证明他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对底层百姓的挚爱。
/ D6 D' L% R d# R 诚然,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非晏阳初所处时代所能比拟。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晏阳初努力追求却未能实现的目标,若先生泉下有知,也当含笑。如今,“愚、贫、弱、私”不再是中国农村的“顽症”,但某些现象在一些地方还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存在,因此乡村振兴前路漫漫、任重道远,这也为有识之士和天下英才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行百里者半九十”,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乡村振兴比脱贫攻坚难度更大,更具挑战性。能够溶入乡村振兴洪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何其有幸!% @% f8 o. a1 C: v0 h2 R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并非政府行为,而是民间机构自发组织,靠的是志同道合者的信念支撑。也即是说,没有任何人要求他们必须那样做,也没有固定经费来源做保障,但即便如此,仍有众多与晏阳初有共同价值追求、仰慕晏阳初才华与人格魅力的仁人志士竞相参与,他们是彼时中国社会的精英,其中不乏海归学霸、高校大家乃至官场名流。他们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自愿追寻晏阳初的平教事业,不为名利,不计得失,无怨无悔。在晏阳初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对劳苦大众根植于内心的悲悯,他们全身心投入平民教育事业,全然是一种无需提醒的自觉。$ A' l f. r ^8 Q
世间幸有晏阳初 驻村呼唤更多“晏阳初” 对照晏阳初先生对待平民教育事业、对待农村农民的态度,作为驻村队员的我亦“喜”亦“忧”。“喜”的是我去乡村发挥余热的想法由来已久,惟愿尽我所能为父老乡亲做点实事,哪怕是陪伴呢!在对待农村农民问题上,我自认与晏先生有共同语言,心中不禁有一丝“窃喜”。“忧”的是自己没有终生奉献“三农”的勇气,驻村届满或将按期“回归”,终究没有晏阳初以身相许的信念支撑;“忧”的更是自己缺乏服务“三农”的底气,这一方面源于才疏学浅、积累有限、能力不济,另一方面则是少了晏阳初那般专注,面对“空心村”、老龄化、产业瓶颈、陈规陋习、规模性返贫隐患等诸多现实问题,开不出自己的“济世良方”。而对于驻村工作的种种怪象,则更令我忧心不安。6 S% F3 F# b: ]- g, x$ B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驻村工作队员皆系组织安排,他们乐于听命差遣,信守对组织的承诺,时刻将“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铭记于心,扎根基层一线,及时掌握群众诉求,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急难愁盼问题,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深受百姓拥戴。但有人明显不在状态,他们或能力欠缺,不知从何着手;或不思进取,缺乏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或消极被动,自诩被“赶鸭子上架”,结果“心中无数、眼中无活、执行无力、落实无效”。更有人“志向”不在驻村,表现为“人在曹营心在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挂羊头卖狗肉”,常常当“隐形人”,与群众感情淡漠、距离疏远,工作得过且过,实在有损形象!
* Q3 n6 a" A a1 b/ K$ v 当年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实验”期间,要求所有人“吃住在农村,要和村民打成一片,学定县话、吃定县饭、住定县屋、走村串户、下地劳动……”,并带头带上家眷,很大程度拉近了与老百姓的距离,为日后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我们有的驻村队员,连驻守山村这个基本要求都难做到,遑论与群众感情零距离,更别谈全心全意投身乡村振兴。所以选拔驻村工作队员,最好坚持自愿原则,把耐得住寂寞、真心愿意为民请命的人选到乡村去,同时加强日常监督,谨防居心不良者投机取巧。9 h5 g, e- |* c$ b( {
世间需要晏阳初,驻村帮扶多一人。读《晏阳初》,终究读的是晏阳初的人生,读他的思想,他的抱负,他的情怀,他的坚守,他的那份精神。如果我们每个驻村队员都像晏阳初那样爱农村、爱农民、爱生活,何愁做不好驻村工作?只要全力以赴,必将开花结果,“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也一定指日可待!
. D) J: o6 S5 I. y8 X# }2 t (作者:杨波,四川省达州市总工会原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2021年10月到龄卸任后,主动申请到达州市总工会乡村振兴帮扶村渠县临巴镇文星村做驻村工作队队员。) % q' U+ @& w/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