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四川成都,网传一宠物狗掉河里,16岁男孩下河救援时却溺水失联。21日,该地所在街道办一工作人员表示,狗主人呼救,该男孩为救狗下水,已有百人参与搜寻,但目前仍在失联中。 据报道,该男孩是家中独子,1米9的高个,阳光帅气,为人正直,热爱运动,参加过各类比赛并获奖。事发时,他正在和朋友打篮球,见有人求救,果断出手。可跳进河里没多久,男孩被水流往下冲,在河里一上一下的,几分钟便没了踪影。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条如此美好的生命,转眼之间被河水吞没,至今都下落不明,旁人尚且觉得痛心疾首、无限惋惜,男孩的家人要如何接受这一噩耗呢。
网友对男孩的遭遇有多痛心,对狗主人的愤怒就有多强烈。在此事最初流传的版本中,说女孩疑似喊“救命”,男孩误以为是人,才下河施救,不幸发生意外。但据媒体后续报道,有现场目击者称,求救女子在呼救时的确大喊“救一救,妹妹(实际是狗)”之类的言语。但她也喊了“救狗狗”,在向男孩求助时,也明确表示落水的是狗,请求其帮忙救狗。 目击者的讲述,清除了“误导”的嫌疑,但不足以平息围观者的愤怒,在男孩被水冲走后,现场一位目击者问狗主人,“你都不认识他,为什么要找他下去救狗?”女孩表情惊恐,一言不发。目击者的这一发问,想必道出诸多网友的心声。 在很多人朴素的想法中,如果狗主人预先能想想男孩下水的风险,想想后面有可能发生的一系列的悲剧性变故,她还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吗?所以,即便狗主人如实相告落水的是狗,但网友还是无法原谅她求助时的轻率和莽撞,还是认为她把狗命看得比人命重要。 同样被网友认为行事莽撞的,还有下水救狗的男孩。男孩的善良动机无可挑剔,但在部分网友眼中,这种不经思考、舍己救人的善良,是无用的。如果男孩下水之前估量自己的实力,不那么盲目自信,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 这些话表面上看蛮有道理,但都是“事后诸葛亮”,一种典型的事后推理思维。这种思维对事发时的情境缺乏一种设身处地的体谅和理解。当时无论是狗主人,还是男孩都处于慌乱之中,事态之紧急不允许他们想太多。对于狗主人来说,宠物不是随便抛弃的物品,而是她的家人,她当然希望穷尽一切办法,把狗救上来。至于救狗之人会遭遇什么危险,如果她事先缺乏相关经验和知识储备,很难在第一时间内考虑周全。对于好心的男孩而言,他看着一条鲜活的生命在水里挣扎,所萌发的不可阻挡的同情心,让会游泳的他本能地选择跳入河中,争分夺秒地展开施救。他是低估了河水的凶险,但要以此对他指指点点,说他不自量力,未免过于苛刻和想当然。
很多落水救人的英雄,都有一个感触,一看到人落水,第一时间就想跳下去,满脑子想着救人。当他们做出这一决定时,并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什么,也管不了那么多。反而是接受过水中救援培训的人,会有更多顾虑,除非万不得已,绝不会贸然下水救溺。这是因为,多数溺水者都会因为紧张而毫无理性地挣扎,救援者若缺乏经验与技巧,很可能顺着待援者的力量被他往水底拉,导致双方陷入险境。此外,若对水域不熟悉,下水救溺的危险性非常高。一般而言,比起跳水救人,待在岸上救人,抛绳、丢游泳圈、用棍棒勾住游泳者,更值得推荐。 然而,这样的理性周全的考量,是建立在接受过专业救援培训的基础上。此事中,无论是狗主人还是男孩,显然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这固然是一种遗憾。但缺少相关的救援知识和经验,并不能冲抵男孩行为的正义性和善良成色,更不能成为他自不量力的证明,狗主人“罔顾人命”的罪证。事实上,绝大部分人都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救溺常识远未普及,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一种系统性的缺失,不能简单地从个人方面寻找悲剧的成因。 网友无论是责怪狗主人,还是不认同男孩的决定,背后的根由还是在于他们没有办法接受既成的事实,似乎不找一个人出来负责,无法消化此事。很多网友都说,男孩的选择太不值当了。同样是在这两天,3名儿童在永定河畔戏水时被水流冲走,多名好心人跳河救人,落水儿童全部获救,一位救人者却不幸遇难。6月21日下午,这位遇难英雄被北京市石景山区民政局认定为见义勇为。虽然救狗的男孩目前尚在失联当中,怕是凶多吉少。如果不幸真的发生,或许对遇难者的家人来说,能被认定为见义勇为,多多少少是一种安慰,是社会对他英雄之举的承认和犒赏。可在16岁男孩这里,尽管行善的动机和初心是一样的,但因为他救助的对象是一条狗,不是人,因为狗命和人命不在同一个价值尺度上,他的行为可能很难被认定为见义勇为。这也让围观者更加意难平,下意识地要为满腔的郁闷找到一个纾解的渠道。 但考虑一个行为的价值,并不单是效益或结果论,正所谓“莫以成败论英雄”。男孩不顾危险,也要下水救那条狗,说明在他眼里,狗的命也是命,任何生命都值得挽救。你可以说他的行为欠缺理性,但无法否认此举的善良和崇高。不管他能不能认定为见义勇为,都无损他见义勇为的实质。他救溺行为的道德价值,他身上所闪现的人性之光,同他救助对象是人,还是狗,并无太大关联。 看到这样一个善良勇敢美好的生命失联,凶多吉少,我们悲痛、惋惜,但这并不代表,非要设立一个假想敌,或找出一个靶子,来为悲剧负责。有时悲剧之所以让人难以承受,不仅是因为它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更因为我们无从将愤懑寄托在某个特定对象上,除了试着接受外别无出路。与其责怪这个责怪那个,不如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阳光的少年,同时做好相关科普,避免类似事故发生,这或许是对这个少年最好的纪念和致敬。 , L' [6 G0 q! h8 l f, e0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