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抱怨气候异常造成西南持续性大旱的同时,人们似乎还没有认识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贪婪索取和对家园的破坏,是酿成今天这一恶果的重要原因。
) ?, a) I* p* i$ I 人类目前面临的十大生态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威胁、生物多样性危机、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酸沉降、热带雨林危机),大多与森林的萎缩和功能下降有关。
7 A. P A8 y H8 y3 w 据2009年底发布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而中国西部地区更低,只有17.05%。西南地区雨水充沛,气候适宜,但由于多年的开发和破坏,这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已经变成了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9 c+ J+ _0 k1 K) P( E. j' b+ C 今年干旱重灾区的云南省,年流失土壤5亿多吨,占全国年流失土壤总量的10%。同样是旱区的贵州,水土流失面积占其土地总面积的41.54%,而四川水土流失面积占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的56%,每年流入长江干流的泥沙高达3亿吨。/ r5 ?3 @# ~$ O; l _' c. \
中国生态演变图
& N3 b9 z x. i+ C 大约在5000多年前,中国新石器仰韶文化时期。中国的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摄氏度左右,冬季1月的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5摄氏度,被称作仰韶温暖期。当时已经产生了原始农业,但栽培作物只有零星分布。
1 A# X) B/ ^9 ] 这一时期,森林和草原占了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三,其中森林大约占国土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从东南向西北,大致是森林、草原及荒漠三个地带。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中国广阔的西南地区,全部被森林所覆盖。
$ } Y3 x8 c0 [4 U 随着战国秦汉时期出现的第一次土地垦殖高潮,中国北方和四川盆地广大地区的森林植被逐渐被栽培的农作物所取代。黄河出现频繁的决溢改道现象,给华北平原河湖水系、地形、土壤带来深刻影响,也使其入海口海岸线不断向外推移。
, l' m+ ?, k* S3 ^6 v 由于气候冷干化与人类农牧活动的双重作用,西北地区的荒漠环境有所恶化,南北疆与河西走廊的原生沙漠范围较之前有了扩展。而这一时期,西南地区的森林面积几乎没有减少。0 P1 |0 z4 d( b/ [9 ^# ]; h" y, B. a
明清时期,人多地少的矛盾促使农业垦殖向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扩展。由于人口压力增大,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量移民进入深山,砍伐森林种植玉米,致使山地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内地人闯关东、走西口,三北边疆地区出现过度开垦;华南与西南地区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土地垦殖高潮。' L1 p& V2 V' c6 m7 A/ K1 W
这一时期,不少地方因滥垦滥伐滥牧,生态与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8.6%。. U3 a2 F2 Y6 l
最后一幅是上世纪末的中国自然环境图:森林覆盖率恢复到16.55%,但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27%)的61.3%,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处于第120位;全国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蓄积量只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和八分之一。
( q$ T/ k Y- |: ~- }" P 中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中国也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上世纪70、80、90年代,中国沙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分别扩展1560平方公里、2100平方公里、2460平方公里。' b6 S; p" _) D
据国家林业局公布的统计数字,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年流失土壤的总量达到50亿吨。过去50年,因水土流失而损毁的耕地达4050万亩,对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b. u- p( c/ L% l- o& V
国家林业局的统计更显示出,森林受破坏后致使旱涝灾害增加。历史上,唐代每年发生1.6次、宋代1.8次、元代3.2次、明代3.7次、清代3.8次,而近50年,全国平均每年出现旱灾6~8次,洪涝灾害50次左右,危害也越来越大。+ |' a: c, H4 E3 ~/ a5 O+ m+ {7 C
西南旱区林木消失图景
$ R6 k% O( C' l! i+ q 我们将目光聚焦在今年发生特大干旱的西南地区,四川攀枝花的例子同样具有说服力。地处四川和云南交界处的攀枝花,是长江上游重点国有林区,也是四川长江流域的第一道生态屏障。这里曾有面积多达数十万公顷的莽莽林海。+ y' |7 R3 p9 _2 N
上世纪50、60年代,三线工业基地开发建设的隆隆炮声在这片土地上炸响。随着三线开建,西南林区也迎来斧光锯影。
# P5 L7 L9 c: X, [9 a2 \ 长期的乱砍滥伐让攀枝花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1965年前的76.5%,下降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的35%。30多年间,攀枝花林区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奉献了2500万立方米的木材。但长年的无序砍伐,快速地削去了庇护长江两岸的森林。
& n* t' g. L* r% d8 V: p 没有了森林的呵护,滑坡、泥石流、洪水等生态灾难频繁发生,攀枝花水土流失面积达424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7%。1998年,一场特大洪水吞噬了60多条生命。
3 p, F' M Y/ L- D 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省,由于森林面积锐减,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15.65万平方公里,每年土壤侵蚀总量高达约10亿吨,每年流入长江干流的泥沙达3亿吨。, t! M s. V2 ]( B W
今年旱情最为严重的云南省,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土壤蓄水能力减弱。
1 n( G% B8 q' N$ _ 当地林业部门的统计显示,由于对森林的乱砍滥伐,云南省的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47%下降到70年代的24%(2009年恢复到49.9%),掠夺式的开采造成大量土地裸露,加剧了水土流失。记者注意到,在云南旱区,越是林木少的地区,缺水情况就越发严重。. y: ^4 W |% ]! n5 ~
云南省昭通市的巧家县,在1958年大跃进中,因“大炼钢铁”、大办公共食堂,导致乱砍滥伐,森林锐减。据史料记载,炼钢、炼铁和办食堂耗费木材近12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从1954年的10.45%下降到1961年的9.27%,到1974年则下降到4.9%,森林覆盖跌入了历史的低谷。
2 T* U1 Z! j. w$ {) Z7 r8 ]6 Q. l 由此换来的是大自然无情的惩罚。据1987年卫星遥感航片判读测算资料,巧家县水土流失面积达2280.63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1.4%。每到雨季,泥沙伴着雨水汇入金沙江,江水呈褐黄色,当地老百姓形象地说:“金沙江变成了黄河”。
5 b2 ~& R" ?, x- q 解放初期,巧家县有山泉3020个,到20世纪80年代初已有708个干枯;当地饮水困难人数1979年为52万人,2006年有70万农民饮水困难,238万余农民饮水不安全。今年大旱后,巧家县有10万人外出打工,比去年增加了1万人。2 R/ _" a" Y" I& [) r# a9 S
云南省水利厅厅长周运龙表示,百年大旱再次警醒人们,过度开发,竭水而用,最终不仅要付出过高的生态环境代价,还要付出巨大的治理成本,经济社会发展也将难以为继。* }; M( Q/ g+ G8 s; L) F& h
“多”与“旱”的巨大反差
9 m: c3 d' c5 c 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结果,2004年至2008年间,全国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提前两年实现了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奋斗目标。: E3 U' g* V( g
但森林的“多”,并没有带来旱涝灾害少。换句话说,全国的生态环境并没有因为森林覆盖率的提升而得以改善。这是为何?
) c% \- m3 T, z& n- p# C1 w- x7 Y 除了气候变暖的因素外,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承认,森林资源总量远远不足是重要原因。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10.15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
3 {! \/ s4 I/ S* {+ g7 w/ P7 i 也就是说,有限的森林资源,所能发挥的作用自然也有限。
2 ?; d% u# [& L, I 另外两个重要因素是,我国的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统计显示,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85.88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平均胸径仅13.3厘米,人工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仅49.01立方米;而2004年至2008年间,林地转为非林地面积377万公顷,个别地方毁林开垦屡禁不止。' r( U6 c" o$ G7 n2 V8 k1 C
这意味着,一些地区所谓的森林,其实与真正“森林”并非一个量级,远远不及国际公认的“森林是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的定义。
& M& k. b* L) b, ]9 T8 D5 }& z8 x9 o 严格地说,这些地区的森林不过是由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组成的树林,其涵养水源、固碳和保持水土的作用也大打折扣。
7 B* G+ ~; ~! X' t3 Q# @ 对林木和林业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贾治邦表示说,林业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为维护地球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作用。此外,林业具有巨大的固碳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5000亿吨储存在湿地生态系统中。
+ F0 K( p" Y, [1 N4 q7 N' L+ ?! S G 专家测算,一个20万千瓦机组的煤炭发电厂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可被48万亩人工林吸收;一架波音777飞机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可被1.5万亩人工林吸收;一辆奥迪A4汽车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可被11亩人工林吸收。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具有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等优点。5 R: } Z# E6 o4 F+ x
“森林经营规划”成良药?
9 N6 h- I+ b r6 ]" X- P; y 要让广袤的国土上生长出更多的林木和更大面积的森林,离不开有效的经济手段。7 \, s, I8 [' J7 ?
贾治邦称,林业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经济安全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1 @: ^7 z1 i7 W" N9 ?. h' K: Z
木材与钢铁、水泥并称为三大传统原材料,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一刻也离不开的必需品。为了满足对木材的需求,2007年我国进口林产品折合原木已达1.55亿立方米。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木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仅从纸张消费看,我国人均消费量仅为50多公斤,而美国已达350公斤。在世界各国限制原木出口的新趋势下,如何维护国家木材安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1 B2 Y* T' k6 r5 K7 u
森林是一种战略性的能源资源。就能源当量而言,森林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资源,而且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优势。在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森林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选择。) \$ v y7 T- j
森林生物质能源主要是用林木的果实或籽提炼柴油,用木质纤维燃烧发电。我国有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木本油料树种154种,每年可用于发展生物质能源的生物量约3亿吨,发展森林生物质能源前景十分广阔。
$ J; ^% c% t( v. Y7 G! b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农工党中央的一份建议举例称,油茶是一种十分优良的油料树种,油品质甚至优于橄榄油。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60%靠进口。如果种植和改造9000万亩高产油茶林,可年产油450多万吨,不仅可以使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减少50%左右,还可腾出1亿亩种植油菜的耕地来种植粮食,为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发挥关键性作用。6 g! f7 _8 U# ^% x
九三学社的相关建议则提出,尽快启动森林经营工程。全面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加大中幼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的政策、技术、投资力度,编制和实施“全国森林经营规划”。通过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碳汇。
7 \! Q6 s: D, y i3 I: l: U a 1998年,我国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提出对森林实行分类经营,将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并提出对商品林进行市场化经营。但对于如何经营商品林并没有确立一个明确的经营方针和模式。" V9 M! B0 ?8 Z/ o
事实上,国家林业局去年已经启动了森林经营试点,试点从2009年开始,期限3年,并着手编制全国森林经营规划。 . ~" ]0 Z# d7 v" x* b- M, A6 y
说白了,这种森林经营就是通过短周期轮伐,完成变现,把森林资源优势、环境优势、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m% Q$ X& g. c! J5 R
“林业如果单纯靠保护,是不会兴旺的。只有持续经营、不断产出,林业才有出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说。
: ?2 a: K/ L0 y7 m& i+ a2 O 不过,根据林业部门的安排,育林基金和森林植被恢复费可用于森林经营,并且是在森林资源相对集中、中幼林比重大、短期内易见成效的林区开展森林经营试点。这会不会造成新一轮的森林破坏尚待观察。
) t0 V! F) ^6 H, S8 R/ n+ c 森林是一种战略性的能源资源。就能源当量而言,森林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资源,而且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优势。在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森林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选择。
- v V" E" I5 V/ x6 | 森林生物质能源主要是用林木的果实或籽提炼柴油,用木质纤维燃烧发电。我国有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木本油料树种154种,每年可用于发展生物质能源的生物量约3亿吨,发展森林生物质能源前景十分广阔。2 S7 N( U6 K: R6 _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农工党中央的一份建议举例称,油茶是一种十分优良的油料树种,油品质甚至优于橄榄油。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60%靠进口。如果种植和改造9000万亩高产油茶林,可年产油450多万吨,不仅可以使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减少50%左右,还可腾出1亿亩种植油菜的耕地来种植粮食,为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发挥关键性作用。5 Z# D# y" \/ T b
九三学社的相关建议则提出,尽快启动森林经营工程。全面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加大中幼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的政策、技术、投资力度,编制和实施“全国森林经营规划”。通过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碳汇。) W* u+ o4 Y" `' g, ?6 \
1998年,我国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提出对森林实行分类经营,将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并提出对商品林进行市场化经营。但对于如何经营商品林并没有确立一个明确的经营方针和模式。2 ]1 z: q2 l% m B" H
事实上,国家林业局去年已经启动了森林经营试点,试点从2009年开始,期限3年,并着手编制全国森林经营规划。: L0 n& S4 S, g8 }2 p1 W
“林业如果单纯靠保护,是不会兴旺的。只有持续经营、不断产出,林业才有出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齐生说。
$ n1 G: w& n1 j+ V 不过,根据林业部门的安排,育林基金和森林植被恢复费可用于森林经营,并且是在森林资源相对集中、中幼林比重大、短期内易见成效的林区开展森林经营试点。这会不会造成新一轮的森林破坏尚待观察。
8 z! S6 p) @1 B! z
7 [3 b g# C4 W# L; S4 @3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