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学生家长通过英孚教育等校外培训机构仍一次性收取超过3个月的学费。在暗访中发现,英孚教育、戴氏教育等机构的工作人员都表示清楚政府部门的相关规定,但工作人员仍千方百计诱导家长一次性缴纳超过3个月的费用。 为何冒险超收? 从业者称前期投入大,也想留住生源 明知违规,为何还有培训机构冒着被查处的风险收取三个月以上的费用呢?就此,记者采访了多位正在从事或者曾经从事校外培训的人员—— “就是打擦边球,很常见的。”林敏(化名)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兼职做校外培训机构的老师。大学毕业之后和朋友一起办过校外培训机构,从事这个行业已经有3年的时间。 对于现在部分培训机构收费超时限的做法,林敏表示:尽管有禁令,但在生存压力下,还是有机构会冒险尝试。“开办一个培训机构,投入不小,包括场地、消防、文化传播资质办理等等,还没开门办学,最低也要投入100多万元。”林敏说,“如果严格按照规定来,很多现金流不够充足的机构很难存活下来。”林敏告诉记者。
程红(化名)曾做过培训机构的教师、教务、合伙人等,从事校外培训行业7年左右,对培训行业比较熟悉。 “我们主要的压力在于留住生源,收更长时间的学费,就是稳定生源的重要手段之一。”程红告诉记者,“我一般会向家长推荐交一年的学费,有些培训机构‘业务员’为了业绩,会说服家长交两年的学费。” 而对于教育部门要求的严格执行“三个月收费”制度,程红表示培训机构可能会“很少执行”。除了刚开始投入的资金压力和稳定生源之外,“每次只收三个月的费用会导致运营成本上升,不利于机构的发展。” 如何逃避监管? 不规范培训机构,或有三种造假“对策” 为了遏制培训机构,按照四川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防范化解校外培训机构办学风险的通知》—— 要求校外培训机构在2020年9月30日前建立资金监管专用账户,用于存放专用账户最低余额和学杂费收取等。 专用账户相关信息必须与省教育厅建立的四川省校外培训机构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对接,确保管理平台能及时掌握机构办学信息、大额资金异常流动等情况。面对如此严密的监管,为何还有机构能够违反规定按年收费呢? 多种形式逃避监管 成都市一家知名连锁培训机构的资深从业人员周女士告诉记者,她身边的正规培训机构基本上都建立了“资金监管专用账户”,像她所在的机构目前所有收费均打入专用账户并接受相关监管。但据她所知,有部分培训机构确实暗地里也会有一些对策:比如将培训费打入私人账户;将单节课时费录高,培训总次数、总时长录少,或将可能超期的次数约定为赠送等,多种形式逃避监管。 业内人士分析,这一类的操作,无论是家长还是监管机关都比较难以发觉,而且也有一些学生家长在培训机构打折优惠的蛊惑下配合相关违规操作。
除了设立专用账户外,在线下监管方面,林敏告诉记者:“教育部门一般每年会对培训机构进行一次年检,平时如果有人举报,教育部门就会来检查。 不同地区查处力度不一样 3月10日,记者拨打了成都市武侯区教育局相关科室的电话,接电话的工作人员也表示:除年检外,平时一般不会抽检,但如果家长有举报,他们会去查。 泸州市江阳区教育体育局相关科室工作人员也在电话里告诉记者,平时也有检查,但全区有100多家(培训机构),每次抽检有不同的侧重方向,收费问题不可能每次都作为重点来检查。 不过,记者在走访的几家培训机构里,基本没有看到公示教育部门相关举报电话和举报通道。记者走访了多名家长,家长也都表示不清楚举报途径。 如何防范风险 建议加强对单次课时费等的监控 签约时尽量采用培训合同示范文本 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省政府督察室特邀民生观察员甘露 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这些“踩红线”、损害家长利益的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强化对培训机构进行年检工作,对拒不落实工作要求或弄虚作假的培训机构,年检不得通过。 还有业内人士建议,教育部门可以强化对四川省校外培训机构信息管理平台的巡查,如果发现单节课收费过高或者赠课过多的情况,可以重点关注,明察暗访。 报名培训班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以防“踩坑”? 四川瑞利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袁皓律师 家长务必与培育机构签署书面培训协议,务必明确约定收费标准、培训期限、课时时长、退费机制、双方权利义务等核心内容,在签订合同时尽量采用教育部与国家市场监督总局所印发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家长还应主动要求各培训机构提供保障性资金专用账户信息、购买安全责任保险等凭证。 也有专家指出,2020年6月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推出该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时,并没有强制要求所有校外培训机构都必须使用,下一步,相关部门应提高推广力度,更好维护培训者合法权益。
& X$ g3 C5 v: s ]
! R" D( @ d0 E5 C# @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