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李寰)今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浙江中小学生减负33条”成为最大的焦点。 日前,浙江省出台《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引发热议。特别是 其中规定的特别提到了小学生晚上9点、初中生到晚上10点还未能完成家庭作业的,经家长签字确认后,可以拒绝完成剩余的作业,教师不得对有此类行为的学生进行惩戒。 家长的签字是否可以作为完不成作业的“免死金牌”?记者对成都市小学校长进行了采访。 浙江省出台的《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一共有33条,其中包括严控家庭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校内考试次数、考试难度,以及校外培训、竞赛、招生治理、考试评价改革、教育政绩观等内容。此条意见在网上引起热议。 今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专门就此事做出回应:浙江的减负33条,是一个面向社会征求意见的方案,目的是要根据社会反映和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进行进一步完善,并不是最后的执行方案。他表示减负从来都不是一刀切,合理的学业负担是必须的,它是学生开发智力、激发潜力、锻炼能力的必要条件。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不是简单地缩短在校时间、减少作业量、降低课业难度,而是要把不合理的负担减下来,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校外超前、超标培训等不合理负担。有些欠缺的,像劳动教育、美育、体育锻炼的,达不到标准还要增加上去。 教育界人士对此如何看待? 成都市红牌楼小学校长邹芳: 学生作业做不完的背后隐藏着多种原因,不可一概而论。首先应了解整个班级的情况,是绝大多数学生都无法再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还是个别学生如此。 往往长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存在行为习惯不好,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对知识的掌握还不牢固等情况,因此家长和老师都应该了解清楚真实情况并对阵下药。 如果普遍反映作业量太多,老师应该及时调整作业量;对于个别无法正常完成作业的学生而言,除了家长的签字“拒写”之外,更应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注意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最终能够实现掌握知识的目的。 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校长赖晗梅: 首先应该肯定政策出台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学生,不以牺牲学生的睡眠为代价,这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也是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而寻找的突破口。 不过作业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深层次问题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一般情况下,老师布置的作业能够让大部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但是对于少部分确实存在困难的学生而言,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尊重个体差异。通过个性化的调整,如减少作业量,提高学习效率等方式,最终实现让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的目的。
4 Q, @9 m( v z% S" m. U* s-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