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生育率导致的危机正在逼近。 1月2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郑忠伟指出,2020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5亿人,山东、四川、辽宁三个排名前三的省份老龄化比例超过世界老龄化比例,这3个省老龄人口将超过2000万,超过了一些欧洲国家的人口总量。 “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是中国目前面临的紧迫问题。 ”他在该日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行的《老年健康蓝皮书》发布会上说。 数据显示: 2018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比上一年下降200万,人口出生率为10.94‰,为1949年以来最低。 而老龄化速度正在迅速加快,2018年末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比上年同期增长859万,比2008年末增加了8960万人。 按照未来每年60岁以及以上人口每年增加800-1000万的速度,10年左右的时间后,中国60岁以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4亿左右,大约每2个人工作就要供养一个老人。低生育率使得老龄负担加重数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因为人口出生率逐步走低,这使得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龄负担快速加重。 上述蓝皮书指出,预计在2015~2050年,中国全社会用于养老、医疗、照料、福利与设施方面的费用占GDP的比例,将由7.33%增长到26.24%,增长18.91个百分点。 为此,面对如此严峻的老龄化挑战,中国亟须开拓一条中国特色健康老龄化路径,这将为世界同样步入“未富先老”之列的国家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 导致如此的原因是, 与“边富边老”和“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在刚迈入老龄化社会时处于“未富先老”状态,而在2026年老龄社会到来之际,我国凭借现有的经济发展趋势也难以达到“富有”的水平,即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进程,这使我国面临的风险、挑战更为严峻。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主要体现在,由于劳动力人口比例缩减,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全社会用于养老、医疗、照护、福利保障和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出将大幅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会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卫学院院院长刘远立指出,中国中度和轻度失能老人4600万,95%靠家庭人员照顾,得到专业化人员照顾的比例不到1/100。照顾部分失能老人成为一些家庭越来越大的经济负担。 一些家庭成员本来可以去工作创造财富,结果因为缺乏社会保障制度,把大量时间用于照顾老人。 “不能因此出现因老致贫问题。”刘远立认为,照顾失能老人,应该由政府、家庭、社区以及社会共同出资,进行专业化服务。 如何避免劳动力资源短缺? 上述蓝皮书指出,人口老龄化将改变劳动力供给格局和影响技术进步,使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呈现劳动力资源短缺、与技术进步相关的人才与资源投入相对不足的局面,导致经济增长乏力。 数据显示,2018年末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比上年同期增长859万,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827万人,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60周岁及以上人口10年内(2018年末比2008年末)增加了8960万人。 按照未来每年60岁以及以上人口每年增加800-1000万的速度,1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60岁以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4亿左右。 而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连续7年出现双降,7年间减少了2600余万人,2018年末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70万人,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 。2018年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586万人,为1978年以来首次下降。按照现在老龄化速度加快、就业人口减少的速度看,10年左右的时间后,中国大约每2个工作人口要养活一个退休人员,这和目前的日本差不多,而日本目前经济已经出现了连续20年的零增长。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李希如近期撰文指出: 受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的影响,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201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总量也首次出现下降,预计今后几年还将继续下降。同时,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给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带来挑战。 过去一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继续减少,就业人口总量首次出现下降,但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近9亿人,就业人口总量仍达7.8亿人,劳动力资源仍然丰富,通过提高劳动参与率,扩大和保障就业等方式,发挥好现有劳动年龄人口和就业人口的作用,进而通过优化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素质,发挥人力资源、人才资源的作用,潜力很大。 他建议,下一步要深刻把握人口发展变化规律,科学制定应对措施,实施人口均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优化和提升劳动年龄人口的结构和素质,不断促进人口和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老年人可以成为劳动力? 上述蓝皮书也提出,未来要提升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为其提供支持性的养老、预防、医疗、康复、照料环境,通过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来极大地减轻政府和社会的财政负担。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建议: 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措施的实现会使健康、活力的老年人增加,带来人力资本折旧率的降低,有利于形成第二次人口红利。目前我国老年人年龄结构偏“低龄化”,一方面,可为传统的劳动人口(15~64岁)增加一部分“银发劳动力”供给,充分发挥老年群体特别是退休群体技能熟、经验多的优势,继续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另一方面,老年人可以成为非正式劳动力,通过照顾子孙等为家庭做贡献,缓解子女家庭压力,老年人还可以通过税收与消费、资产转移等为社会经济做贡献。同时,少子老龄化的人口结构使更多妇女从子女养育和传统家务中解放出来,妇女劳动力数量将进一步增加。 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口消费率上升,倒逼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和出口依赖型向拉动内需型转变,长期照顾和老年健康服务将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并促进养老产品、保险产品、医养产业等繁荣发展。 实现和推进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是我国应对老龄化高速发展态势的必由之路,科学看待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全面建立有利于老年健康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全面开发人力资源、推动医养结合、推进长期照护保险和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老年友好环境,使老年人及其家庭能够享有更高的生活质量,促进代际关系的和谐,努力实现老龄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 该蓝皮书指出,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失智、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规模将逐渐扩大,针对失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养老服务是目前存在的政策瓶颈和短板,建议国家在制定政策时予以重点关注,以补足相关医疗、养老服务的短板。 + u7 |) @' e! R) r0 ?/ j/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