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新型诈骗方式曝光 银行从业人员蒙圈 近日,一种新的诈骗方式曝光,连银行从业人员都无法解释清楚。据悉,这种新骗局是警方刚刚曝光的:如果你在马路上拾到一个信封,里面有一张银行卡并附带密码,如果你把卡插入ATM机并输入密码,竟然发现有几十万余额。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觉得天上掉了一个大馅饼,实际上,这可是一个大陷阱!(来源:中国经济网)关注焦点》》 骗局是怎样上演的? 骗局是这样上演的:你走在街上,忽然发现地上有一个信封。打开一看,有银行卡,还有密码,再看内容。原来这是一封某家公司的行贿信,是要感谢帮助招标成功的X处长的。 诱惑信的内容大致如下: X处长:感谢您在招标过程中对本公司的大力帮助,因不方便登门致谢,特附上银行卡一张,里面是我公司的一点心意。密码是工程开工日期(160423),如果在取款中遇到问题,请咨询开户银行(0516-8701XXXX)。 如果你看后一动心,想知道银行卡里到底有没有钱,并找个ATM取款机看看,结果,插卡、输入密码后,会发现余额竟然有30万!然后,贪念一生,那就先取两万吧。可是,自动提款机会显示“不予承兑”,于是赶紧打信上说的那个开户行电话,对方会答复你:“先生,查到这张卡有5000元滞纳金,您只要往该卡号转5000元,就可以自由存取了。” 你也许会想:要交钱,不会是骗子吧?但是钱是转到我手里这张卡的,肯定没有什么问题,这张卡现在还没法用,赶紧用支付宝转5000元吧。结果,再一查,仍然是“不予承兑”!“完美”被骗5000元!转进去的钱取不出来。 据悉,此类骗局发生后,很多银行从业人员也无法解释,原因是:银行卡插入ATM机后,输入密码能查到余额,说明银行卡是真的;无论骗子给出什么理由,向手中这张真卡里面转账,即使之前的钱取不出,转进去的钱肯定可以取出来。(来源:中国经济网)骗子为什么还能诈骗成功呢? 原因在这里: 第一步:骗子先办一张额度为30万的信用卡,但会先通过不予激活或先行注销等手段,达到“能查到额度却无法取现”的结果。 第二步:用银行卡复制器复制出若干个伪卡,伪卡的磁条信息仍然是这张信用卡的,但是伪卡上面的账号则制作为骗子的私人账号。 第三步:将伪卡和伪造的行贿信装入信封,四处散播,故意让人捡到。 第四步:受害人捡到的这张卡,由于磁条信息是真实的信用卡,密码也是对的,所以插卡时会显示余额。而受骗者在取不出钱时,便会打信上所提到的开户行电话(实际上是骗子的电话)。 第五步:骗子以此卡需要交纳滞纳金为由,要求受害者转账到卡面账户激活,实际上,已经把钱打到骗子的私人账户上去了。 所以说,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不义之财不可得,没有了贪心,骗子也就无计可施了。所以啊,骗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爱贪便宜的心。(来源:中国经济网)新闻拓展》》 电子身份标识可让网络诈骗分子失去诈骗工具 电子身份标识,简称eID,是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智能安全芯片为载体的网络身份标识,能够在不泄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在线远程识别身份。简单来说,eID就是公民在网络上的一个身份标识。它既不是明文的身份信息,也不是像身份证那样的证件。这将极大降低信息被盗用的风险,保障公民在个人隐私、网络交易和虚拟财产等多方面的权益! 未来,随着e ID身份证的来临,以后出示一张身份证,即可实现支付、领取工资、网上交易、个人诚信情况、不动产等等一体化!理论上一旦身份证eID化后,个人信息将没有黑市买卖的意义存在!而网络诈骗分子诈骗的钱也将直接划入对应的身份证账户当中,而让网络诈骗分子失去诈骗工具。 可见,一个靠传统身份证进行身份验证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把数字身份加载在手机SIM卡中,全新的在线身份信息验证,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科技改变生活,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型科技服务于大众。(来源:中青在线)更多看点》》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以防泄露? 针对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我们应当注意或做好以下六个方面,以保护个人信息: 一是保护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密码及其他个人隐私信息,千万不要把这些信息通过邮件、短信或电话告诉别人,无论您认为这个人多么可靠。 二是不要跟网上那些不认识的“朋友”浪费时间,应直接忽略他们,因为他们可能是骗子伪装而来。 三是保护私人电脑和手机安全。如通过安装防火墙等方式,阻止入侵者远程访问个人计算机和手机;使用复杂密码,提高黑客破解密码难度。不用电脑时,一定要关机。 四是合理清理“信息垃圾”。丢掉含有私人信息的文件前先将其销毁。 五是仔细阅读银行对账单、账单及信用卡报告,确认没有可疑交易。 六是网上购物需要注意:首先,在输入信用卡和个人信息之前确认网站是否安全,大多数网站会有防伪安全标志(如网址旁边的挂锁)。 如果发现有人利用您的个人信息损害您的任何权益,应立刻报警。(来源:中青在线) (综合中国经济网、中青在线等报道) 0 L; b2 O4 H$ n9 O( k/ w/ }
相关链接》》 《公安部重大提醒:身份证将迎来巨变 影响每个人》:身份证可以说是我们生活必备,不过,身份证上信息泄露也给不少人的生活带来了麻烦。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6年通过不同渠道泄露的个人信息达65亿条次,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人的个人信息被至少泄露了5次。如何在日益复杂的网络中保障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如何在日益多元化的网络中进行有效监管,净化网络环境?》》【详情】 8 Y" w" g- Y/ H; X% k$ P6 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