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Y8 X* i- Y王青松走访结对帮扶对象。(图据营山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南充8月21日讯(张雷 记者 何春林)一句“老师,你别走”,援藏教师王青松毅然决定再留任两年。 8月19日,当记者见到王青松时,他正在整理自己的行囊。鼓啷啷的背包里,除了换洗的衣服和生活用品之外,几本崭新的教辅书籍还散发出淡淡的油墨香。 “新学期就要开始了,我先买几本书,早做安排!”王青松笑着说,过几天,他将再一次踏上援藏的征程。 圆梦 80后小伙成第三批援藏干部 王青松,今年34岁,原本是营山县联升小学的一名教师。2014年,他响应组织号召,前往甘孜州九龙县进行为期两年的援藏支教。 “之所以想要去参加援藏,其实主要还是缘于读书时的一次经历。”说起援藏原因,王青松缓缓敞开了心扉,向记者道出心中秘密。 原来,在他读师范的时候,学校曾经组织过一场推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文艺演出活动。当主持人介绍到藏区孩子艰难的生活条件和求学经历时,王青松心被触动。 王青松告诉记者,他自幼家境贫寒,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求学颇不容易,特别是读初中的时候,由于学校离家较远,一周只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要走上两三个小时路程。星期天吃过午饭,又要前往学校。 “每次去学校都会背着一个背篼,里面装着换洗的衣服、蒸饭用的米,当然还有各种学习资料。一趟下来,肩膀勒得生疼。”提起过去,王青松依然记忆犹新。 看着自己曾经的遭遇发生在部分藏区孩子们的身上,当时他就在心里想:只要有机会,一定要为藏区的孩子们做点什么。 2014年,省委组织部“十年援助藏区千人计划”给营山县分了一个教师名额。得知消息后,王青松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层层选拔、考核,他在全县10多个报名者中脱颖而出,顺利成为南充市第三批援藏干部。 挑战 从初中教学到担任高中教师 九龙县,地处四川西部,平均海拔3100米。初到时,王青松“水土不服”,高原缺氧成了他最大的挑战,耳鸣、头晕、胸闷……10余天下来,他的体重就降了好几斤。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高原生活,王青松积极调整生理状态,坚持每天走路锻炼,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地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 到了九龙县之后,王青松被分配到九龙高级中学担任校长助理,承担3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该校是一所新建高中,王青松去的当年才首次招生。 “高中教育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挑战。”王青松告诉记者,由于自己以前一直从事的是初中阶段的教学工作,教材不熟、方向不明。为了尽快进入角色,他熟读教学大纲,积极钻研教材,在短时间内做完了30多套近年来的高考题。 除了教学工作外,王青松还负责课堂教学全覆盖的巡查。为了应对这一难题,王青松坚持自己做好表率,并对所有老师“一把标尺”量到底,决不徇私。久而久之,老师们也自然理解了他。 在这两年的援藏时间里,王青松带头建立了“九龙高级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并以此为载体组建的“九龙高级中学校本资源库”已具雏形;创办“教情学情简报”,已累计出版64期;利用寒暑假期跑遍全县18所乡镇中小学,写出的调研报告《九龙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思考》荣获甘孜州一等奖……今年6月,他被评为“南充市优秀援藏干部”。 无悔 舍弃小家决定再任教两年 今年7月,王青松的援藏服务期到了。得知王老师要离开,同学们纷纷围了上来。“王老师,你别走嘛!”“王老师,你把我们这一届教到毕业好不好?”……不仅如此,学校也先后3次向组织部门递交申请,要求延长王青松的援藏时间。 面对孩子们的殷切期盼和学校的挽留,让王青松有了留下来继续支教的冲动。然而,妻子在乡下上班,每周才能回家一次,6岁的孩子需要他回家照顾,年近古稀的老父亲还在老家务农,让王青松很是担心。 经过深思熟虑和“软磨硬缠”,王青松终于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决定再留两年。前不久,他正式转为第四批援藏干部。 “虽然我的家庭需要我,但我的学生更需要我。”王青松说,等过了这两年,自己再回家好好地照顾家庭和孩子,弥补这些年来的亏欠。 “何时可见真本性,雪域高原凭栏处。”正如王青松在援藏工作总结里面写的那样,虽然援藏之路很艰辛,但是这条路上充满了希望和梦想。 5 t0 `+ q8 x5 v# T"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