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华商报(西安)1 D9 D0 |) z8 Q2 [, H6 Y
! J4 S, K3 f: ?6 b3 A' S
14岁商洛流浪男孩与父亲 一边是心急如焚、一心要找回孩子送去读书的父亲;一边是自由懒散、一心不回家并誓与父亲一刀两断的儿子。14岁商洛流浪男孩,装哑骗人流浪西安街头。华商报报道后,引发了市民对于亲子关系的关注。 父子之间到底有着怎样不可化解的矛盾?7月5日夜,华商报记者再次找到男孩,试图了解其真实想法…… 谈起父亲的管教男孩很抵触 抗拒:“我不回去 谁也不能把我怎样” “一定要看住他,我安顿好小儿子马上就来接他。”7月5日,男孩爸爸王先生在电话里嘱托华商报记者。当晚10时30分,华商报记者再次来到男孩在西安流浪的“家”——东大街兴正元广场。 在一家饮品店门前,记者找到男孩,他正帮店家给顾客传东西。 男孩看到华商报记者惊讶地说:“没想到你们真来了!”当记者告诉男孩已经联系上他爸爸了,“爸爸希望你回家……”话刚出口,男孩马上就说:“不可能,我出来就不会再回去的。”他说,“即便你们把我交给派出所,派出所把我送到救助站,我回家了还会跑出来的,我要不愿意,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 “爸爸爱你、为你好,他想你,找你很辛苦……他打你是因为你不听话……”近一个小时劝说,男孩始终埋个头。显然,他对这样的说教早已免疫。 怨恨:“爸爸总打我,还总让我念书” 与记者一同前往的朋友试探着从另一角度同孩子交流,他们聊“江湖”,从街头“猜瓜子”、“推对子”到电影《澳门风云》,从有钱人的生活到怎样变成有钱人……“你说老家有什么?四面都是山,我才不回去呢!”打开话匣子的男孩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四面都是山,有家可以待,有属于你的床可以睡,没有人追着赶你走,还有饭吃。这里连你睡觉的地方都没有……”这次男孩不停抽着烟,低头沉思,“阿姨,你不知道,自从我出来,就跟他(爸爸)一刀两断了。你不知道,他(爸爸)总打我,总让我念书,还让我干活,有一次他还拿铁链子拴我的脚,连方便面都不让我吃。我在外面虽然要饭,可是一天也能要几十块钱,我想吃什么就买什么,还能抽烟,还能喝饮料……” 缓和:如果不挨打不上学 愿意回家 “我找妈妈,就想看看她,我想妈妈了……”说到妈妈,男孩情绪明显缓解,沉默了一会儿说:“我要找到我妈,我还要找到那个带我妈走的男的,我要把他推到火坑里,是他害我没有妈妈……”男孩还说他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希望天下的小孩都不挨打,都有一个不打人的爸爸……“看到街上的小孩被爸爸带着玩,特别羡慕,为什么我就没生到一个不打孩子的家里呢?”这时,在座的人都说自己小时候被家长打过,男孩听得笑了,说以为就他挨打呢。 “如果爸爸不打,让抽烟,不逼着上学,还能喝饮料,你愿意回家吗?”对华商报记者的问题,男孩两眼放光,说:“可能吗?如果是这样,我还需要450元钱,买那种就是手把上拨一下就能骑快的车子,然后把钟鼓楼广场上一个老汉的600元还了,我愿意回家……” 饮品店的老板说,这个孩子在这里已经有半年了,晚上有时候会来帮忙摆个桌椅、收个酒瓶,“这孩子没有小偷小摸的毛病,就是在外面混得久了,有些滑头……” 得知儿子的成见爸哽咽了 回应:“不打不好好念书么” 昨日上午,华商报记者跟孩子的爸爸王先生进行电话沟通,王先生说:“我打他,是因为他不好好念书,我就没念过书,想学什么都难,到现在也只能种个地,我就想让我的娃娃们好好读书,可这娃就是不愿读书!” 担心:怕他在外晃荡久了学坏 比儿子不愿上学更让王先生着急的是:他担心儿子在外面晃荡久了会学坏。“你说现在他还小,如果认识了一些坏人,被带到歪道上去,一辈子不就完了么?” 承诺:“只要回来我不再逼他” 得知儿子对自己的成见,王先生哽咽了,“不给他吃方便面,那不是没营养吗?家里的饭还不如个方便面吗?说我不舍得给他花钱,一连换了几所学校,还都是寄宿类的,那都不是要花钱的?”说起儿子想要辆变速自行车,王先生语气缓和下来:“他是爱骑自行车……” 王先生说,他愿意接儿子回家,“只要他不学坏,不上学就不上学吧!我不逼他了,只要他愿意回来,要抽烟我也不管他了!” >>专家观点 乞讨丧失自尊心可通过劳动重塑 孩子怎么变成这样的? “孩子在小的时候,对于上学、生活物品需求的满足,家长都有责任给孩子建立一定的规则。”西安心理学会会长、西安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尚华教授分析说,这个孩子满足现状并以乞讨方式的生活为荣,显然所有的规则在他这里是缺失的,家长没有给他从小建立一定的生活规则,而孩子现有的规则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包括他在接触的人和物的过程中模仿出来的,这就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家长,一直没有找到和孩子有效的沟通方式,14岁的年龄,正处于青春期,有自己的思想,不能再像对待小学生一样,尤其不能用压制性的说教方式。 如何让孩子改变? 尚华说,14岁的孩子还是具有可塑性的,想要让孩子有所转变需要个过程,但家长一定要把握好度:和孩子沟通方式的度、满足孩子所提条件的度、控制自己情绪的度,不要让孩子将条件变成要挟父母的杀手锏。 一、家长需转变态度 尚华建议,要改变这个孩子,首先家长要改变说话方式,包括对孩子的态度,打破和孩子僵化的关系,和孩子能坐下来谈,找一个合理的、孩子能接受的沟通方式,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 二、合理要求可满足 接孩子回家,对于回家前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应给予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坚决不能答应,比如抽烟就不能放任。态度鲜明后,根据孩子的兴趣,可以引导到别的有利于孩子未来成长的东西上去…… 三、培养孩子劳动观念 目前孩子以乞讨为荣,跟个人的生活观有关系,也跟社会大环境有关,很多人认为小孩可怜,就给钱,助长了他的这种认识。首先要培养他的劳动观念,试着让他去体验一些他感兴趣的活儿,让他靠劳动获取生活必需品,比如食物,并从中找到乐趣,从而使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随后可送孩子到适合的技能学校学习,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四、塑造孩子自尊心 首先,要让他感受到人要活得有价值,活着需受到别人的尊重,当得到尊重,就认识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可尝试着讲一些道理。但对于这个孩子,道理估计难听进去,因为他已经错过了羞耻感的年龄了,能让他知道羞耻感的时候,他得自尊心也就培养起来了。 尚华建议,尝试着让孩子做一些能换取一定报酬的劳动,通过劳动赚的钱,家人及亲朋给予一定的赞美;也可以让他和同龄人一起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当他帮助别人的时候,会得到赞美,他体会到劳动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赏的同时,就会对自己现有的观念进行修正,自信心就会增强,自尊心会逐渐得到培养。 >>记者说话 与他『交往』首先要与他『平视』 这个问题孩子,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孩子失去妈妈的经历也让人同情,但更多是因为他是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缩影,只不过他更极端一些。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敏感、脆弱,开始有自己的主张,对于家长的意见,表现得很抗拒。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他们,让很多不善沟通的家长头疼!正如专家所言,要想改变孩子,请先改变自己,也许不一定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不可能一朝一夕改变,但起码会是向好的开始,一定要在这个摇摆的年龄,别让孩子走得太远! 而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作为家长,如果能够跟孩子平视交流,听听孩子的想法,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他们真正需要什么,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与其交流,在构筑起平等的交流平台后,加以适当引导,那么,就像放风筝一样,时紧时松,这样风筝不但不会断线,还会越飞越高,这样浅显的道理,但愿男孩的爸爸能懂,也希望所有家长能懂。
0 x" P ?" W. Y+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