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下午,市中区海棠法庭一审宣判了一起因电信诈骗引起的民事案件,90后女子小萍(化名)因为一个陌生电话,银行卡不明不白被刷走了4万多元。 据小萍讲,今年1月,她接到一个自称是公安局相关执法人员的电话,说她涉嫌骗保,要冻结她名下的社保卡和银行卡账户,并要求她登陆一个网站查看相关文件。 小萍按照要求打开这个网站,网站显示为“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网站,并查看到一份发文单位为某市最高人民检察院,受文者为自己的强制冻结执行书,执行书上表述小萍因开立医保卡涉及诈保行为,人民检察院行政执行处已下达强制性冻结,要求她接受调查说明财产状况并予以冻结没收。小萍不疑有诈,于是按照电话里说的将所有钱转入到一张银行卡内,以便查实。 小萍按照对方的要求完成所有操作后,不久就收到一条银行发来的短信,短信的内容让她大惊失色,“银行卡已被紧急挂失!”小萍连忙赶去银行打印了账户交易明细,得知就在当日13时25分,她银行卡内的现金43200元已被转走,卡也被挂失了。 法官刘思义说,近些年,不少市民都接到了由当地“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的“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称事主的信用卡涉嫌恶意透支消费、财产被冻结等情况。实际上,这些电话都是不法份子冒充司法机关人员打的,他们通过网络平台虚拟司法机关的电话号码,对群众实施诈骗。 法官提醒防范骗局 可通过三点甄别 法官提醒广大群众防范可疑电话骗局,今后接到此类可疑电话,切莫上当受骗,同时要保存相关证据,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一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甄别: 1、根据起诉状、答辩状等诉讼材料内的信息,由邮政EMS送达“法院专递”,或者由法院专门人员以书面或其他形式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即使是电话通知,也会将案件受理情况说清楚,不会在电话中询问当事人的银行卡、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更不会使用电话录音形式。如果接到不明要求个人信息和钱财的行为,一定要严格核实。 2、法院诉讼程序是通知应诉,然后经过审判、宣判,如果败诉方未按生效判决履行判决内容,才有可能启动强制执行程序;当事人缴纳诉讼费则直接在法院财务室刷银行卡缴纳,法院不会要求当事人自行转账。 3、如果接到自称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或者其他任何国家机关的不明电话,可以通过网络、114台等途径查找这些单位的联系方式并拨打电话核实,也可以亲自到这些单位了解情况,这样就可以揭穿不法分子的骗局。 4、凡是要向陌生账户转账汇款的,均要核实;凡是涉及国家安全账户的,都是诈骗。 7 H) `! r/ _% e4 p%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