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文明投稿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开微信扫一扫
查看: 5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喝自来水会致癌?专家详解亚硝胺:应客观认识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6万

稿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27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1 14:0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成都

 近日,一篇题为《亚硝胺成致癌“隐型杀手”,水质标准亟待出台》的文章在某媒体刊出后迅速被转载,一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喝自来水会致癌吗?针对舆论关注的热点,新华社记者19日采访部分权威专家,对有关问题进行解读。

  饮用水不是亚硝胺类物质的主要健康风险来源

  亚硝基二甲胺是何许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有多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研究员张岚告诉记者,亚硝基二甲胺(NDMA)是目前已知的9种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之一,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其认定为2A类致癌物质,即在动物实验中已有充分论据,但对人体作用尚不明确。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饮用水中NDMA的准则值为100ng/L,在该浓度下饮用不会对健康构成影响。

  张岚指出,实际上,亚硝胺的来源途径多样,在食物、化妆品、香烟中均可检出,特别是腊肉、火腿、酸菜等熏制和腌制食品以及香烟中,亚硝胺的含量较高。从我国国情来看,亚硝胺通过饮用水进入人体的摄入量远低于其他途径,且总体上看自来水检出的亚硝胺浓度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因此,目前在我国,自来水不是亚硝胺类物质的主要健康风险来源,不必恐慌。

  不能为控制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而牺牲自来水消毒效果

  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饮用水安全保障专家组组长、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水质中心主任邵益生指出,我国饮用水水源大多数是多功能开放性水体,容易受到各种外源污染。自来水中产生亚硝胺类物质需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水源受到污染,含有一定浓度的亚硝胺及其前体物;二是在水厂处理过程中,未去除的前体物在氯胺消毒过程中转化成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

  邵益生告诉记者,消毒是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艺,世界各国都无法回避自来水消毒过程中产生亚硝胺类物质的问题,亚硝胺消毒副产物并非中国特有。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与不消毒或消毒不充分可能引起的风险相比,消毒副产物带来的健康风险非常小。邵益生说,与控制消毒副产物相比,加强自来水消毒工艺管理、保障自来水微生物安全更为重要,尤其是对于极其微量且风险尚不确定的亚硝胺类物质更是如此。

  邵益生介绍,国内外还开展了自来水处理过程中控制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研究,发现以下措施也有效果:一是改进常规处理工艺或使用臭氧活性炭等深度处理工艺,强化前体物去除;二是进一步优化现行的主流消毒技术,积极开发应用新型的替代技术。

  是否将亚硝胺类物质纳入饮用水卫生标准须进一步研究论证

  目前我国尚无饮用水亚硝胺水质标准。

  张岚告诉记者,从国际来看,并非所有国家都将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列入饮用水水质标准,欧盟尚未颁布NDMA的饮用水标准,美国也未颁布NDMA的饮用水国家标准。2009年,澳大利亚提出饮用水NDMA的标准为100ng/L。2010年,加拿大制定饮用水NDMA的标准为40ng/L。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饮用水水质准则》推荐NDMA的准则值为100ng/L。随后,日本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准则值制定了NDMA非强制性100ng/L的饮用水评价值。在我国,是否需要将亚硝胺类物质纳入饮用水卫生标准,还必须进行多领域、多学科的研究论证。

  邵益生认为,从目前国际实践和我国实际情况看,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是否纳入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时机可能尚不成熟。我们应积极响应社会公众诉求,努力构建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多级安全屏障和全过程监管体系,确保饮用水安全。


, w5 s; y0 G( c6 j& L5 k7 r
新浪微博 QQ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 ( 蜀ICP备19023435号 )  

GMT+8, 2025-2-24 11:29

Powered by WW.ICBW.COM.CNtechnical support:传播网

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23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