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文明投稿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开微信扫一扫
查看: 4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楚:我们对纯文学的抛弃太快太彻底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6万

稿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27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25 14:4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成都

5 \. Z* A; W! T% n5 b5 _

$ |0 L5 N" F) S! ^2 e+ [& R
大概是三个礼拜以前,有个法国出版商叫菲利浦先生来北京。我问他,你们法国有网络文学吗?他就问什么是网络文学,翻译费了好大的劲把这个意思传达给他。他说没有,有跟读者互动的写作方式,但是没有像中国这样的网络写手群和网络文学读者。还有去年跟奥地利的作家一起聊天时我也问过这个问题,答案也是否定的。为什么中国的网络文学这么发达?好像很难说清楚。
我们为何读那些几十年前、几百年前甚至是几千年前的文学经典?这是个伪命题。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前年读上海学者王晓明先生的文章《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坏不到哪里去》,感慨良多。作者用了大量精力做了一项阅读方面的调查,发现印度、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读文学系的本科生,读书量都比中国的学生多。因此他憧憬,在未来,“即便毕业了,跨出校门了,他依然会逛书店,会在床头留一个放书的小空间,会不断地和爱人、朋友说:最近有这么一本书……他会在好书的陪伴下,继续努力做一个在人格和精神上都自主的人。我还是相信那句老话,这样的人多了,社会坏不到哪里去。”说实话,读到这里时,感到微微的悲凉。
在当代中国,为什么翻阅文学经典的人越来越少?原因简单又粗暴:阅读文学经典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回报。这是个大部分人以功利主义为人生准则的国度,阅读文学经典既不能帮他们取得更高学位,也不能帮他们得到更高职位或更多金钱,所以说,懒得读经典,毋宁说是实用主义哲学的胜利。其次,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媒体铺天盖地,广告无孔不入,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哪个明星结婚了又离婚了,哪个明星偷情被抓了现行,虽然我们像是活在视觉污染的垃圾场里,但我们又乐在其中且不能自拔。用王晓明先生的话讲,就是资本、技术紧密勾结,在不知不觉中似乎要将人类的整个信息生活都套进其中。我们全然忘记,文学经典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从功利主义角度来讲,何尝不是对人生最宝贵最诗意的长远投资?
作为一个业余作家和资深美剧迷,我发现了个颇为值得玩味的现象:在诸多拥有高收视率的美剧中,主人公们都会不经意间滔滔不绝地谈到经典文学。《末日孤舰》里,科学家吃饭闲聊时的话题是马克·吐温;《绝命毒师》里老白在另外一个制毒师的推荐下在躺椅上读惠特曼的《草叶集》;《犯罪心理》中提到的哲学家、文学家有几百人,包括荷马、卡夫卡、荣格、鲍勃·迪伦、尼采、莎士比亚、田纳西·威廉姆斯、安德烈·莫洛亚……相反,我们在国产电视剧或商业电影里,则很少看到类似的生活场景。
这是个微妙的对比。在我看来,这不是个体编剧间的表层差别,而是民族与民族对文学经典认识的本质差别。“文革”后,我们一直没有培养起公民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文学审美趣味。在我们的大部分影视文化里,更多展现的是一个热气腾腾、金碧辉煌的物欲世界,是这个时代最表层最浮光掠影也最丑陋的缩影。由于缺乏经典文化的支撑和指引,这些影视剧显得如此肤浅可笑,我相信那些编剧大概连《红楼梦》都不曾读完过。而那些编剧也可能未曾察觉,经典文学对芜杂人性的探索呈现永远不会过时。莎士比亚戏剧里丑恶的阴谋诡计依然在《纸牌屋》里续演;《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悲剧依然在当下有着不同阶层的翻版;我们甚至可以用《金瓶梅》里的淫靡世界来图解当代中国最微妙最隐晦的欲望……奥地利思想家贝塔朗菲阐述艺术、诗、历史等人文现象时曾经说:“它们不是短期的、有用的价值,而正是自身的目标……当人这种可怜的生物带着动物的本能,在数千种压力下,在复杂的社会中疲于奔命时——能超越动物的也仅仅是这一无用性,这构成了人类的本质……”贝塔朗菲所说的人的本质,已然被国人漠视、摒弃。这才是真正的悲哀。当人们远离经典而不自觉时,他们的内心会越来越粗糙,并对这个多维世界保持着一份可耻的沉默,同时他们对自身的社会属性和社会正义缺乏必要的、完整的、切入肌肤的认知与反思。其实许多当代欧美国家都异常重视全民阅读。我们已知的事实是:早在1997年,美国政府就掀起了“阅读挑战行动”,当时的总统克林顿亲自作了《美国阅读挑战行动报告》。2001年,布什政府发布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教育改革议案,指出“美国存在两个民族:一个能阅读,另一个不能”。日本参众两院通过决议将2000年确定为“学生读书年”,2001年制定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读书活动的法律》。在德国,历任总统都担任过“国民阅读促进委员会”的主席,其国民每4人中就有1人藏书200至500本,超过40%的德国家庭拥有“家庭图书馆”。俄罗斯则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制定各类文件、出台多种措施来促进民众阅读。而在我们这个号称有着5000年古老文明的国度,2013年“两会”期间,115位政协委员联名签署《关于制定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的提案》,建议政府立法保障阅读、设立专门机构推动阅读时,在网上遭到了不少民众甚至是知识分子的讥讽嘲笑。这颇耐人寻味。
' V! b; w% R) w' J+ ?; I" i1 v8 a
1 K, j, y; D" Y4 b. s: U0 w1 e; u

6 _7 m: Q/ ]2 c: V: E  H
新浪微博 QQ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 ( 蜀ICP备19023435号 )  

GMT+8, 2025-2-12 03:33

Powered by WW.ICBW.COM.CNtechnical support:传播网

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23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