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龙华南路与栖霞路交汇路口一栋烂尾楼,外面打围不但挤占了盲道、非机动车道,甚至连人行道都占了,给过往行人、非机动车带来危险。附近居民说,这栋只修了两层的建筑被称为“最牛烂尾楼”,并未取得合法手续,是彻头彻尾的违章建筑。 10月28日上午,这一烂尾4年的成都市中心“最牛违建”终于被拆除,困扰周围居民已久的出行难问题迎刃而解。 现场/破碎机拖车洒水车齐上阵最牛违建6小时拆除 28日上午8点半,正是上班高峰期,龙华南路与栖霞路交汇路口交通秩序井然。此前占用人行道和盲道的围栏早已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道拉起的警戒线。随着4辆破碎机齐齐开动,“霸”道4年的那栋两层高的未完成违建,在隆隆作响的施工声中,一点点消失在大家的视线里。 负责现场拆除的项目负责人游先生介绍,当天动用了4辆破碎机和4辆拖车对“最牛违建烂尾楼”进行机械拆除,并安排了23名工人配合。为了避免施工扬尘,两台洒水机时刻不停地洒水作业。 据悉,这次拆迁最大的难度是违建紧邻高压线,施工过程中一不小心会触碰到,引发危险,加之周围还有两处建筑物,拆除过程中容易被“误伤”,所以大家操作时都很小心谨慎。从早上8点半到下午2点半,施工队才将整个建筑物“拉趴下”。 反响/拆违建还路于民居民高兴 建议该地块能搞绿化 据悉,最牛违建在龙华南路与栖霞路交汇处矗立了4年之久。2011年10月的一天,施工队开进了原本是自行车棚和绿地的现场,开始施工,计划建一栋四层楼。后居民得知该楼未获得手续,属于违建。2012年3月该楼停工至今,建筑物外围围栏一度占用非机动车道、行人道和盲道,让过往居民叫苦不迭。 10月12日,市民杨女士曾向本报反映这一“最牛违建烂尾楼”给周围居民带来的困扰。当时用来打围的蓝色围栏一直延伸到了栖霞路的盲道中间。而在与龙华南路的交叉路口,围栏更是将行人道全部占据,行人右转只能走到机动车道借道。“这附近住了很多老人,好危险嘛!”杨女士说,有几次她就看到非机动车差点撞上行人。 28日,记者在现场看到,有不少居民站在街对面围观拆除过程。市民黄先生说,这个违建能拆除简直大快人心,“‘霸’道烂尾楼被拆,以后上下班路过,再也不担心被机动车擦挂了。”而租住在附近的杨女士说,违建的存在非常影响该地段的形象,路过时给人一种“城乡结合部”的即视感,建议该地块以后能做绿化用途。 追问/违建为何存在4年 业主称未能拿到相关手续 华西都市报记者从成都规划执法监督局了解到,早在2012年3月,该局就曾向该建筑业主方发放调查(停工)通知书,后又下发了限期拆除责令书,但修建业主并未按期执行,违建原地矗立长达4年。因修建业主在违建周围拉上围栏,一度还侵占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盲道,影响了周围居民出行。 既然一开始就没拿到合法手续,占地1.23亩(约820余平米)的违建为何能留存4年?违建企业代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一开始打算在此建残疾人扶持中心,考虑到是社会公益建筑,因此一边修建一边申请报批,哪想到耗费了4年时间也没能申请下来相关手续。最终到了和社区约定的限期拆除期限,同意对违建进行拆除”。 涉事企业的说法,得到成都红牌楼街道办双丰社区工作人员的肯定。该工作人员介绍,违建所在地原本属于川藏武侯开发公司,用地性质为供电用地,但长期用作双丰路38号院的自行车停车棚和公共绿地。直到2011年,附近一个菜市因故拆除,其中提供给社区残障人士的10余个摊位也没了。涉事企业找到社区,提出计划在社区修建残疾人扶持中心,川藏武侯开发公司得知此事后,将上述地块无偿提供给了该企业,后者于2011年10月开始修建大楼。 涉事企业代表自称,由于地块面积仅1.23亩,达不到3亩的报建条件,因此未能拿到相关手续。由于前期已投入300多万元,并且建筑是社会公益性质,虽然一度按有关部门要求停工,但该公司一直未放弃申请报建,因此出现了违建停工后原地“烂尾”4年的情况。 说法/除非改变用地性质 否则该地块不能和供电无关 对此,成都规划执法监督局调研员袁培康介绍,违建所在地块属于供电用地,报建未通过的原因是该企业修建的建筑不符合用地性质,和建筑用地的占地面积无关。下一步,除非申请改变用地性质,否则该地块的用途不能和供电无关。 违建所在的双丰社区工作人员强调,当天成都规划执法监督局按照程序,向社区发放了强制拆除通知书,此次拆除是在社区和涉事企业相互约定下进行,并不属于强拆。到当天下午2点半,整个违建初步拆完,清运建渣等后续工作仍在进行。
' I: i% V7 l2 G6 Y( ?" @&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