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青年报(北京)
# S- m+ A" _& q& M% P* S2 b2 _" ]68%的毕业生毕业季花费超过4000元,甚至有2%的人毕业消费超过10000元,仅10%的大学生毕业季消费在2000元以内。
( [, {& w( q& ?大学生毕业消费调查 中国青年报讯 调查显示,68%的毕业生毕业季花费超过4000元,超六成受访者的消费来自父母——“难以支付”的毕业季账单
$ k, j/ y3 y; b6 R/ x) z“毕业旅行”、“毕业聚餐”、“拍几套不同着装的毕业照”……不知何时,曾经简单的大学毕业,悄悄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仪式”。对很多毕业生而言,假如错过这些“必经”环节,即便拿到了毕业证也不算真正的“毕业”。. S, L& Z" c) T# E
但是,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毕业生而言,这些代表着毕业狂欢的“仪式”背后,是一笔数目不小的开支。大学生的毕业仪式越来越丰富,毕业账单也越来越长。可是,在这背后,是谁在为他们买单呢?越来越大的“毕业消费”市场背后,又有怎样的情感驱动呢?
; p8 N* m( ~0 f. \: M任性的出境毕业游) C) W( n% ^, _# z; x# |1 r
一本护照、一张机票,甚至连签证都还没拿到,眭丽莎就这样跟大学室友踏上了异国的土地,一待就是29天。
/ L) ?% F# Q; H4 x* s4 J# i6 O两年前,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专业大二的眭丽莎与室友一起去西藏旅行。二人原计划从西藏前往尼泊尔,但因时间原因未能成行。毕业前,一方面为了弥补遗憾,另一方面也为了纪念毕业,两人决定前往尼泊尔毕业旅行。不料,尼泊尔突发地震,只能临时改变线路前往马来西亚和越南,连签证都没来得及办妥,每人各带了6000多元就出发了。" X8 b+ i+ r }! z% t
5月14日至6月12日,两人穿越尼泊尔、越南,还用剩余的资金在南宁玩了几天。这一趟“毕业旅行”,让朋友圈的同学们羡慕不已的背后,是近一年时间的节衣缩食。眭丽莎从一年前就开始着手准备毕业旅行,旅行的资金来源也颇为“曲折”:平常攒的生活费3000元,大学三年的奖学金1800元,兼职所得报酬2000元。
( X( l* Z; w( A* c/ W% q可是,像眭丽莎这样的毕业生是少数。在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专门面向毕业生的一项关于毕业消费的调查中,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毕业消费的来源是“父母赞助”。/ I9 P2 c* _6 y) \2 |
省不掉的人际交往6 u6 J+ y8 c- W+ N
6月14日,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生林奕婷(化名)在结束近一个月的毕业狂欢后,为自己的毕业花销算了一笔账。这一个月,她的开支“比过去一个学期还要多”。林奕婷在大学期间每个月的生活费1500元,可在毕业季短短的一个月的花销却高达6000元。
( A( D$ W5 t/ `3 h2 z" W7 h在她的毕业账单里,聚餐的费用牢牢占据了支出榜的首位。而自己即将领到的3000元实习报酬对于这张毕业账单而言,还有很远的差距,她只好又一次将双手伸向了父母。
1 s, h3 ` I& ?1 H! R. a. c# n8 s“其实钱都花在社交活动上了,毕竟难再聚。”林奕婷在大学期间交友广泛,除了同学之外,还有在社团认识的朋友,以及学弟学妹。毕业聚餐大家都轮流“做东”,她说一般请七八个人吃一顿饭会花400到500元,如果喝酒花销则会更多。# c3 {& X' Q7 n2 O
“毕业消费是躲不过去的,毕竟我们还是生活在集体里。”林奕婷告诉记者,虽然每项集体消费,班委都尽量节约,但是需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不可能全部省略。+ q3 u9 [5 c8 B4 m& ?4 S
与林奕婷相比,中南大学毕业生吴杰(化名)的毕业开销更多是用在了准备即将开始的研究生生活上。今年他顺利考取了上海某高校的研究生,为了接下来能够更好的融入新的集体,吴杰特意提前去了一趟上海,请导师和实验室的团队吃了一顿饭。5 d% K3 O0 I! H0 ~& m
“我认为这项花费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尽快融入新学校,并在日后的发展中取得先机。”吴杰告诉记者,请导师吃饭的档次不能低,尽管一顿饭花费2000多元,但是父母很支持。在这顿饭上,他迅速认识了几个未来同实验室的师兄,和导师敲定了7月初开始新课题的相关细节。
, R8 o: q3 q: k$ j7 ]质朴的毕业纪念- L4 Z# e' V% N) e. H: Y
随着年代的变迁,毕业的形式不断变化、丰富,但对于不同年代的毕业生而言,“毕业季”的内涵又是相似的。对比现在大学生的毕业开销,毕业于九十年代初期的杨椿认为毕业季对他们而言就是两个字:“轻松”。: L, ?( m6 Z9 A# c* H
“读书不仅不要钱,每个月还发7元的补贴和30斤粮票。”杨椿回忆,当时大家流行互相在毕业纪念册上留言,大多数人的“纪念册”其实就是平时用的硬皮本,“洋气”一点的同学会花2元钱专门买一本纪念册。毕业集体照也不需额外交钱,关系很好的同学会互赠彩照和书籍。“我现在还留着当时同学送我的书”,回忆起当时的情谊,杨椿十分感慨。
1 x: [3 [ V- M" x对于现在毕业生高额的毕业花销,杨椿认为很正常,“时代在变化,消费观念肯定会变化,现在不一样,同学们的家庭条件差距很大。”杨椿认为,尽管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变好了,但不同学生家庭的贫富差距拉大了。所以她建议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不要主动发起集体消费,因为这可能对有些人是负担。
/ E8 `8 r0 J# _$ a而这样的负担就发生在来自湖南农村的袁石(化名)身上,虽然已经极力控制自己的毕业花费,但还是有些超出他的预期。今年毕业于怀化学院商学系的他,父母在广东打工,弟弟妹妹在老家读书。
. K5 A8 D4 c9 |; n) p" |$ {: j“不是每个人都能‘任性’地花钱,我的家庭情况也不允许我这样做。”袁石告诉记者,他本科阶段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除了国家和学校的补贴之外,他自己在校外做兼职赚取生活费。大学期间,袁石的生活费一个月只需要600元,“一天的伙食费也就十元钱”。每天,袁石早饭就吃两个馒头,午饭是一碗米饭配两个素菜,偶尔才会吃一次荤菜打打牙祭。" t1 z# G4 I4 B$ B: i% s
对于这样一个大学生而言,班级聚会是一件“头疼”的事,因为每次都要想办法找借口不参加。后来同学们也就养成了习惯,如果不是全班性的聚会,一般不会叫他参加。2 V- Z( K& R- Y( a, R
但是在消费较频繁的毕业季里,拍毕业照、参加班级散伙饭他都没有缺席。“人都是要面子的,别人都出钱,自己不参加说不过去。”
* b! @ b5 X9 g9 l2 R正在“失真”的毕业季" n+ ~3 L. b/ F6 P, l1 z+ O, F
针对大学毕业生毕业消费逐渐上涨的情况,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今年应届毕业生开展了专门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8%的毕业生毕业季花费超过4000元,甚至有2%的人毕业消费超过10000元,仅10%的大学生毕业季消费在2000元以内。其中,用于毕业旅行的费用在毕业总花销中占比最大,达到57.14%,平均花费为3000至5000元。
# n! j7 |7 y* {/ {( }) }: m超六成受访者表示“毕业基金”来源是父母“赞助”,并且对拿父母的辛苦钱进行过度消费并不介意,“毕竟是大学最后一次了,放纵一下也无妨。” |! r/ _3 \5 f, W9 e W
南开大学传播学系副主任陈鹏认为,“无论是拍毕业照、聚餐娱乐、还是去毕业旅行,终归都是毕业生希望获得友谊的行为。”从情感方面出发,这样的行为无可厚非。但随着“炫耀式”、“攀比式”行为的出现,专业摄影团队、奢华欧洲游等已变成了一种品牌符号,而这种品牌符号的价值取代了毕业本身的价值,这是毕业生毕业消费面临的最大误区。: t+ c; u4 q& G/ {
同时,社交软件的信息共享功能作为新媒体展示的延伸,为个体消费行为带来了广泛的宣传,也加深了个体间相互攀比、炫耀的心态。以前,一个人出国旅行,即使拍照也只能自己留作纪念,或跟小范围的亲戚、朋友分享。而现在,旅行的照片可以随时更新在社交软件上,短时间内辐射大量人群,看的人“内心产生波动是必然的。”" \8 j9 k) ^ u2 W
陈鹏认为学校和家庭两方都要更加注重消费意识的教育,抵抗符号价值,注重消费本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因为能够永久记录美好青春的,永远都不会是一趟奢侈的毕业游,也不会是一套精美的毕业照,而是我们可以随时回味的青春记忆。: Q5 x1 a# m# m
2 b c L# G& ^6 h# Q-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