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北京4月28日电(记者王宇)近一段时间,北京市场上的一些草莓据称被检测出含有乙草胺等超标农药的消息引发公众关注。那么,市面上的草莓到底“有毒没毒”?这个问号盘旋在消费者的心中挥之不去。
3 U! p+ ?8 g7 R8 ?; N' Q5 M 时至目前,此次“农药草莓”事件发酵已超过48小时,依然没有权威部门给公众一个说法,北京市农业局也只是简单回应,要在全市范围内专项启动草莓生产过程中的农药使用检查,但对于市场上售卖的草莓到底能不能安心食用,依然没有人知道答案。
. _ L; p2 [1 T4 O( }- ~7 H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食品涉毒这一话题专业性太强,对农药残留的检验检测需要有专业的设备,广大消费者毕竟不是化学家、不是农学家,此时就需要有权威部门站出来,给予澄清,给公众一个说法,给消费者一个交代。
! ?2 t$ g1 A* l4 ^9 }+ S 有关部门迟迟不回应,一种可能是心里没底。全国果蔬种植户这么多,市场又这么大,也许不能保证哪块产地的产品农药残留物超标。这就需要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安全的食品既是产出来的,同时也是管出来的,要制定和执行最严格的安全标准,给食品安全加上“安全锁”,让消费者在饮食上再无后顾之忧。
9 D$ f0 ]; D0 k. s' e9 s 迟迟不回应,还有一种可能是不知道该谁来回应。众所周知,我国食品安全长期以来面临“九龙治水”的窘境:农产品生产环节归农业部门管理,流通销售环节在工商部门,而具体到农药残留标准的制定则又归口质检部门,没遇到事还好,遇到事往往变成各管一摊,最终沦为各自不管。往小了说是缺乏责任心,往大了说就是失责渎职、为官不为。
4 k3 K: Z8 @+ m7 ? 新的食品安全法10月即将实施,农药残留群众高度关注。有关部门需要尽快行动起来,这既是对公众的一个交代,同时也是对自身公信力的一个提升。5 g0 j% P! S7 m6 p0 l
A& [# g. {" p
0 I$ P6 d' |3 O2 G6 e9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