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文明投稿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开微信扫一扫
查看: 5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海边密集出现“爆爆珠”?广州、深圳等多地发布提醒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稿子

20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257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近日,不少前往广东沿海地区游玩的网友在海边发现了神奇的一幕,海里出现了大量像“爆爆珠”一样的东西,圆圆的呈透明状,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和好奇。

其实,这看似有趣的“爆爆珠”,正是源于广东多个沿海城市正在经历的因“球形棕囊藻”的暴发生长所导致的赤潮,相关部门提醒市民近期应减少亲水活动。

有网友称广东沿海出现大量像“爆爆珠”一样的东西。图/网络“爆爆珠”从哪里来?

记者了解到,赤潮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海水中存在赤潮生物,如本次广东多地赤潮的“罪魁祸首”球形棕囊藻,是赤潮发生的内因。其次,海洋受到源自市政排放和海水养殖活动的有机污染,使得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铁、锰等营养元素和有机化合物,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让它们可以“衣食无忧”地疯狂生长。

球形棕囊藻。图/自自然资源部南海局

再者,适宜的海洋水文气象、地理和海水理化要素也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如在我国南海,球形棕囊藻赤潮发生的温度范围在15℃-27℃之间,加上海上风力较弱,湾内潮流缓慢,就像为赤潮生物们打造了一个温暖舒适且稳定的“生长乐园”,容易造成赤潮的暴发与聚集。球形棕囊藻有何危害?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海域连续发生球形棕囊藻赤潮。根据《2023年南海区海洋灾害公报》资料,2023年南海区引发赤潮的赤潮优势种包括球形棕囊藻、骨条藻、纺锤角藻和洛氏角毛藻共4种。其中球形棕囊藻引发赤潮的次数和累计面积均最多,分别为4次和15.5平方千米。

棕囊藻暴发期间,过度增殖的藻类会消耗水中的营养物质,导致其他浮游生物缺乏食物来源;同时随着后期溶解氧含量下降,导致部分海洋生物缺氧窒息,从而影响整个海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囊体中大量多糖类胶状物质可黏附鱼鳃或渔网,不利于渔业捕捞。同时,大量棕囊藻囊体以及碎片进入沿岸核电厂冷源取水口,堵塞滤网,还可能对核电冷源安全造成潜在影响。

显微镜下的棕囊藻囊体。图/自自然资源部南海局最新提醒

据广东省海洋预报台最新“蓝色赤潮预警”显示,1月10日,深圳市海洋发展研究促进中心对深圳湾和南澳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开展跟踪监测。经现场观测,深圳湾沿岸海域赤潮呈斑块状或条状分布,赤潮海域面积有所减小,约0.2平方千米;南澳海域赤潮零星斑块状分布于沿岸,约0.05平方千米。赤潮海域海面均未见鱼类死亡现象。

广东省海洋预报台发布提醒,如发现赤潮扩散到养殖区,及时采取放氧等措施,以减少或避免养殖损失。加强渔船管控,暂停赤潮海域水产品采捕作业。加强周边水产市场的巡查和抽检,确保海产品安全。如赤潮发生于滨海泳场附近海域,应及时巡查并制止旅游者下水。

广州生态环境局提醒市民,球形棕囊藻赤潮暴发期间,应减少亲水活动,避免带来身体不适。海南省海洋灾害应急专项工作办公室亦发出提醒,球形棕囊藻可能携带很多肉眼看不见的病菌,容易造成感染或引发过敏等身体不适症状,请勿在赤潮发生区域进行捕捞、游泳等活动,应减少亲水临水。

珠海市海洋发展局也提醒广大市民,发现疑似赤潮现象,应及时报告海洋发展部门或生态环境部门。同时,藻类大量繁殖会导致海水中的氧气含量不断下降并阻塞鱼鳃,引发鱼类窒息死亡,有些赤潮生物产生的毒素直接或间接通过食物链在海洋动物体内富集,引起海洋动物或食用这些动物的人中毒甚至死亡。海洋保护区、滨海旅游区和渔业养殖者等涉海单位密切关注赤潮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或避免损失。


( s6 W6 E- M" b
新浪微博 QQ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 ( 蜀ICP备19023435号 )  

GMT+8, 2025-1-22 13:02

Powered by WW.ICBW.COM.CNtechnical support:传播网

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23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