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单位热衷于装点门面、大搞装修,新建设施使用率不高,将大量资金花在“刀面上”,与中央提出的“要习惯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等要求不符。对此,半月谈记者在一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展开调查。有些单位将大量资金花在“刀面上”花数百万建校门,值不值?
% O( O6 o# |" d0 g! X8 a8 ?6 e& Q北方某大学搬迁到新址学校南北两个校区被一条城市主干道隔开,一座气派的新校门矗立其中,校门口的电子闸道紧闭,两侧有电子门禁,允许外来人预约后进入。记者从这个大门进入校园后,几乎看不到有学生活动。经与多名校内学生交谈后了解到,该大学有北区、南区两个活动区域,中间则是人工湖、草地等区域,这座新建的大门就处在中部区域。) P4 _: ?$ c% e x; v- s7 _" E
( U# Z1 A( S/ ]$ O# E! F
建设项目招标公告显示,新建大门总建筑面积535平方米;道路硬化与绿化工程总面积7909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3135平方米,硬化面积4774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大门及门房,道路硬化与绿化工程,购置监控、车行道闸等配套设备,工程设计概算总投资核定为785.16万元,校区主大门及门房核定为376.63万元。( I( I' l" k- U' v# F2 e
6 D s; F4 F6 K: u( R: @花费数百万修建新校区的新大门,一些学生表示支持,认为大门是学校的“门面”,优化了校园环境,有助于学校形象宣传。也有一些学生认为,大门地处学校中部,来往交通等实际需求并不大,几乎是“专供拍照使用”。校内的一些教职工告诉半月谈记者,搬到新校区后,学校住宿、图书馆等设施目前尚较为紧缺,一栋原本的教职工宿舍楼也被划给学生住宿,不少教师只得在外租房。“学校校门建在校园四周,新建大门并非必须。”该校一名副教授说。些地方高校新建校门花费不等,但普遍在几万至几十万元之间。
有学校新建大门工程设计概算总投资核定为785.16万元,校区主大门及门房核定为376.63万元
7 |: w. o& x& ~* j, A9 \3 R1 e8 m* S4 u. M/ H
警惕“装修风”向基层蔓延4 E4 l- q8 G' ]! B
$ B6 i7 r+ L. i: y3 }7 T; P, g8 c) C$ t
受访人士反映,各地兴建楼堂馆所等行为普遍得到遏制,但装修、扩建等行为在一些地方并未禁绝。半月谈记者在中部某县级市一份施工招标公告中看到,其党政大楼墙面清洗、大理石墙面铺设、室内吊顶等项目在内的装修改造总投资905.93万元。2022年到2023年,该市党政单位发布了多个装修相关的招标文件,如其市委党校及乡村干部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室内装饰装修工程预算金额超2600万元;城市更新过程中,旧市政广场改造及人防建设工程、党政大楼配套停车场及人防建设工程等一系列工程花费数亿元。该市干部直言:“光一个项目设计费用就高达上千万元。”
* v Y! k- v2 T# n, j+ w% R
+ V3 |" `+ w: n: f9 g“装修风”有向基层蔓延的势头。有基层干部表示,一些地方着力打造区域样板、示范性工程,修建展厅、装修考究,除了向上级、“外人”展示之外,使用率不高,造成浪费。
7 y& k3 w7 E2 q" l0 x: W
# T3 [0 Y' E, u' h从公开信息中可以看出,一些基层党群服务中心也偏好搞“天价装修”。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翠屏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装修改造工程预算资金达800余万元;浙江省义乌市城西街道陆港社区新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装修工程预算资金400余万元。
. C/ A+ w, _, s! d/ n; L3 J; K) p
4 j9 d2 {3 y* n6 S: \! n9 i北方某省一名驻村干部告诉记者,村里打算搞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在周边考察学习后集体决定,“展板面积不能比别的村小”。“展板要大,但房屋面积有限,于是把房间的窗户全部封死,来增加展板面积。”这名驻村干部说,“工作干得好不好很难评,但宣传展示的效果一定要好。”% L) g9 x5 f- u3 u6 p# P0 \$ m5 r
* q$ t- L! C& q* u. K' [5 mLED灯带、数字大屏、人工智能设备……半月谈记者发现,一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设备成了基层项目的装修标配。半月谈记者调研了解到,中部某县级市应急救援指挥信息化建设项目招标公告显示预算3300余万元。受访者表示,各地热衷于上马信息化项目,并且项目成本不够透明,一定程度上存在资金浪费。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装修改造工程预算资金竟高达800余万元9 o y. U( S8 n' @- o$ ?5 x2 ~% Q
花钱太“冲动”,反而受好评?
( i( H3 ~0 _ l0 ^6 f) ~# d1 a* s, ~! j" w9 y. D7 p9 _+ R; U
动辄几百上千万的“装修经费”从哪来?基层改造、装修项目多有财政资金予以保障,但近年来多个项目资源来源为地方政府发行的专项债。“专项债像个筐,啥都往里装。”一名受访干部表示,“有的上级部门甚至要求各区县上报可发专项债的项目,并把一些关联性项目打包,也算成地方的一块资金来源。”
/ S ` [! N; D: k3 N' f; m0 d, e1 M
为什么一些基层地区财政账面并不富裕,但仍然有“花钱冲动”?除了实际需求之外,一位县委书记告诉半月谈记者,有了项目,相关单位、参与企业都能获益,会有一连串的人来推动。“项目驱动下,有的地方最初只想盖一间平房,但考察论证一圈后,最后方案可能变成盖成一栋小洋楼。”这名干部比喻道。一些基层干部对花钱大手大脚的干部赞赏有加,其评价领导干部的导向和心态出现偏差。一些在任上修建办公楼、扩充办公设施,盲目上马相关项目的地方领导,有的虽然已经因违纪等问题被问责,却因客观上改善了办公环境、提高了干部待遇,仍是许多人口中的“好干部”。+ W% E! e3 {( y
% w+ k+ a; }7 r% l- \如何谨防将大量资金用在“刀面上”,给不切实际的“花钱冲动”降降温?受访干部群众建议,应在立项审核时进行严格把关,将“不该花的钱不花”作为单位考核评价指标之一,杜绝铺张浪费。要切实做好资金管控和后续监督,尤其关注特事特办的EPC(工程总承包)项目,遏制其中可能存在的资金浪费和腐败。
1 x0 c! S |. D0 s
# M1 u1 `6 J2 p% x& ^;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