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雨荷 于 2015-3-13 16:55 编辑 8 v8 V* o7 [) n* @& |
5 U7 `9 e! _8 r
漫游“明皇”摆宴村 高 戈∕文 在广元市三江经济开发区,嘉陵江和白龙江交汇的地方,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名叫“摆宴村”。千百年来,居住在这里的一二百户人家,依靠上山种地或下河捕鱼为生,日子过得平淡而又宁静。然而历史步入2014年,这个平静的村子却因考古发现村里遗落一座可与成都“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一比的“西周古城”遗址。随之声名远播,格外让世人关注…… 隆冬季节,一个难得周末,我们一行七人,相约来到“摆宴村”采风。沿着宽敞的水泥路面,朝玉女泉、御马石、桔柏渡、摆宴坝、望乡台漫步,探寻逝去的历史,见证今日的风情…… 廉吏县官与吉柏古渡 在“摆宴村”东南白龙江和嘉陵江汇合处,有一个千古留名的古渡,名叫“吉柏渡”。说起这个渡口,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相传公元600余年前,“摆宴村”属唐朝益州管辖。而河对面便是唐益昌县治所(即今昭化区昭化镇)。有一年春,时任益州刺史的崔朴,带领一帮宾客,乘船沿嘉陵江游春,来到“摆宴村”外,因江流湍急,遂下令益昌县令何易于速派民夫为其游船拉纤。当时正是春耕农忙季节,上那儿去找民夫拉纤?何县令廉洁奉公,爱惜百姓,二话不说,只好把朝笏插在腰上,带领几名衙役,亲自为刺史拉起纤来。 当崔刺史的游船行至白龙江和嘉陵江汇合处时,水流更加湍急。因拉纤的人少,船行的更慢。崔刺史有些不悦,遂出船舱一看。只见几个“民夫”倾斜着身子,十分吃力地在岸上拉纤。刺史大怒,速派人去找何县令责问。刺史的仆从忙下船从“拉纤人”中把一位老者叫上船去。崔刺史一看,来者竟是拉纤县令何易于。问其原因,何易于说:“大人赏春,下官理应侍候。无奈眼下正是农耕季节,百姓人人忙着生产,只有下官闲着,所以亲自来为大人效劳了。”崔刺史一听,满脸羞愧,遂赶忙带上随行宾客,弃船登岸而去…… 从此老百姓知道此事之后,遂把这位为百姓着想的何县令称为“拉纤县令”。“吉柏古渡”也因此成为人们来此探幽怀古、缅怀廉洁县令的佳处。 那天,我们一行兴致勃勃地来到“吉柏古渡”渡口,只见“玉女泉”从岩石间潺潺而流,一方题有“吉柏渡记”的石碑掩映在藤蔓之中,碑上“吉柏渡舟子狠如虎,人不满船不肯渡”等碑文依稀可辨。细瞧碑后题记,该碑文系“大清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古昭化知县吴光耀”所撰。
3 w2 I- ?- |; I7 k 在渡口上方,一块巨大的人造岩石高耸在的山岩旁。石上大书的“桔柏渡”三字。笔力苍劲,分外醒目。石壁一侧,有一通诗碑,碑上刻写写着唐代到明清诗人杜甫等历代诗人吟诵《桔柏渡》的诗句。 品读诗句,可知“桔柏渡”早在古人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陪同我们的村支部书记胡开体对我们介绍说,当年,在“桔柏渡”以及对面的“昭化”镇,有“白天千人拱手,夜晚万盏明灯”和“七昭化,八广元,十二三天到勉县”的歌谣,足见当年古渡的繁华…… 银杏树与摆宴坝 在摆宴村有个“摆宴坝”,曾因唐明皇李隆基在此大摆宴席、大宴群臣而闻名。 “摆宴坝”地处嘉陵江、白龙江交汇处,是摆宴村外的一处平坦的坝子。3000多年来,千里蜀道便从这里穿过,一直是古蜀先民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往的桥头堡之一。 据当地村民介绍,当年的从吉柏渡至“摆宴坝”一段河道,是昭化古镇通往广元及陕西、甘肃等地的重要航运枢纽,其沿江两岸的水陆码头造就了两岸城乡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从秦、汉至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商贾富人,用大船将下游出产的食盐、布匹等物资运输至此,再由小舟转运至广元和陕西变买。最繁华的时候,停靠在“摆宴坝”外嘉陵江边的商船往往50——60艘。每天从陆路、水路南来北往的旅客在村中留宿的多达200—300人,造就了这时的繁华。50年代以前,这里的村民并不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靠为过境客人服务创收。/ r6 l N/ e! J1 T
解放初期,国家大修公路,水运渐渐低落,这里便只保留下2只渡船,仅供渡江之用。后来由于路桥进一步畅通,现在只剩一条渡船了。 当然,说起“摆宴坝”当年的景况,村民们更是滔滔不绝地讲起被称之为“五岳”的五棵树。什么沙棠树、皂角树、槐树、银杏树、檬子树等。虽然目前被称之为“五岳”的五棵树中只剩下一棵“银杏树”,但它却是见证过那段繁华的历史和唐明皇在此摆宴的情景。 据相关资料介绍,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年逾古稀的唐玄宗李隆基因“安史之乱”,于当年六月十三日凌晨带着部分皇亲国戚、朝廷近臣及亲信宦官,在禁军护卫下,仓皇逃出皇宫,沿嘉陵江来到蜀地。至七月下旬,到达成都“天回镇”时,闻报围城造反的安禄山己被唐军所杀,“安史之乱”因此宣告结束。明皇遂带领皇亲国戚及朝臣们返回帝京。当明皇一行来到摆宴村时,见这里一片丰收景象,明皇心情格外高兴,遂在这棵银杏树下大摆宴席,犒劳朝臣随从及迎送的地方官员。 那天,我们走到见证过当年唐明皇在此摆宴后仅存的“银杏树”下,只见银杏树树干高耸,高约10余米,直径1米有余,苍劲的树枝在暖阳下随风摇动,像是欢迎我们的到来,又像是向我们述说当年明皇摆宴时的盛况…… 故国盛景和西周遗址 与摆宴村隔江相望的古城昭化(今昭化区昭化镇),是汉人先民最早在此设立的苴国故郡。自公元前200年以来,秦蜀古道和嘉陵江航道,便是苴国先民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秦蜀之后,摆宴村古道和嘉陵航道,留下过无数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信使邮差、商贾游客的足迹和帆影,促进过摆宴村古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随着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秦蜀古道渐被废弃,湮没于荒草从中;曾经繁华的古城几经兴废,渐渐变成为瓦砾;商船也因河道水流减少而不见了当年的帆影…… 然而,历史上的摆宴村有许多迷团令我们今天也无法解开! 2014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摆宴村”摆宴坝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考古调查。宣布在该村发现了一处西周时期古城遗址,从出土的陶片判断,其年代应为西周时期,也是在四川省内首次发现的西周城址。古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5万余平方米。 这是继三星堆古城之外四川发现的古蜀文化第二个城址标本。对于全面认识周、蜀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当我们乘兴来到村北一块农田边,村支部胡书记指着地边石条说:“这就是发现西周城址的地方。近年来,不少村民在耕地时,时不时挖出些石板、石条和瓦罐之类的东西,原来才是珍贵的文物。由于尚未发掘,这块地下或许还埋藏着更多的惊喜!” 听着胡书记的话,我们真切地期盼有关部门早日发掘这块沉睡千年的城址,早日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作者简介: 高 戈—诗人、作家,四川散文学会会员。曾当过兵,历任干事、秘书、记者、编辑、旅行社总经理等职。先后在《人民日报》、《诗刊》、《中国民族报》、《中国旅游报》、《人民画报》、《西南军事文学》、《鸭绿江》、《民间文学》、《延安文学》、《佛山文艺》、《辽河》等200余家报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故事等作品。其诗歌、散文被《青年诗选》、《文摘周报》等多家报刊选登。在国内数十次获奖。出版诗集《爱之寻觅》;著有长篇小说《少年武则天》、《情惑剑门》;影视文学剧本《少年武则天》、《无头佛像之谜》;戏剧剧本《武曌入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