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现实存在,一群不熟悉农村的人,在给一群只图政绩的人,做一堆农民看起来新鲜,而城里人看起来遍地皆是、似曾相识的所谓乡村“样板工程” ,到底是摆给谁看?是上级领导?还是农民?抑或是城里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定是城乡融合,农村人少了,没有了有生劳动力和消费能力,如果引不来城里人就是瞎折腾。$ H) \( n3 V$ W8 _
r# V) ?# }, S) b5 p* w9 `
所谓样板工程,就是摆样子,摆样子的结果必然是走向“板结”:项目板结、工程板结、产品板结、文化板结、农民的心板结、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板结!
4 L K+ S! U; z7 {4 U! W
+ ^( S3 S2 [6 u
从十九大到一号文件,再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可以说是中央精神一环扣一环,一环更比一环具体。但是当前在一些地方,乡村振兴战略甫一起步,就存在跑偏苗头:乡村振兴“样板化”、建设主体“错位化”、发展取向“非农化”。这些倾向与中央倡导的战略要求是否相符?与农民群众的期待是否合拍?
- {6 ]1 U* K4 ~) q, ^4 g& r$ ?
; O: o5 X3 Z6 j; Y2 H$ ~/ F& Y◆示范点、产业园、特色镇
& G/ V; r- Q9 `! f/ c 乡村振兴看“样板”?
0 g; Q/ K9 E' v3 P4 l4 W
5 e5 h! B7 A/ L2 v9 z* k
江西某县一个村庄内,假山、石桥、廊道、花坛、护栏、凉亭、广场、停车场、公共卫生间、污水处理设施等一应俱全,人居环境媲美城市优质小区。“这是我们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的一个示范点,共投入1200多万元,还专门聘请了北京一家规划机构设计。”当地乡镇负责人说。! a6 D! }3 k2 q: j( x# \0 L7 H
) P* Q9 |$ w; Y; F- v0 p( C! d+ g* l“一个乡镇一般只能搞一到两个点。”该县县长坦言,当地共有自然村2000多个,不可能每个村都按照这么高的标准打造。2 r* @# _0 N% u* j$ y2 r
% [4 Y+ E: _% K$ C+ P) y
为彰显“村容整洁”,个别村落被如此精心塑造成示范点,而在另一些地方,乡村“产业兴旺”被刻意标识为一个个产业园区。在一些地方主政者看来,产业园区多,乡村振兴自然“差不了”。2 d3 z j. Q1 x* Y
" ]& P- ]/ q$ V$ W [
贵州某县拥有8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在全省位列前茅。该县下面的乡镇又建有“园中园”,粮油、蔬菜、畜禽、水产等各类产业项目充塞其间,近20个乡镇仅有2个没有农业示范园区覆盖。“目前可以说,村村都有大工地。”一名乡镇负责人说。
0 P$ Y8 D, }7 A9 c A
# U, S. I. ~# Y“如果发展不科学,大上项目问题会比较多。”当地干部透露,该县“摊子铺得大”,近年来农业产量虽有提升,但产地分散,加工能力匮乏,农产品供给大而不强,农业生产利润率降低。
5 `* H* r' `! u! }0 `9 O0 k7 T: t2 R
“产业”不够,“特色”来凑。欠缺农业自然禀赋和比较优势的一些地方,则热衷打造特色小镇,速成特色样板。
1 y) E, L. o% i6 Y4 T4 l
: a2 a) n( Y) {# H# A贵州一位镇领导介绍,镇里正在规划建设一个能容纳5万人左右的特色小镇。实际上,这个镇目前的总人口才4万多人,并且当地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出具规模。
+ a9 C7 i0 {& P; C. u/ s$ o# i4 `6 d8 q# Y- @3 n: j$ D2 K
在贵州北部,距离县城相对偏远的某乡镇,正规划打造一个与五台山、青城山、峨眉山、梵净山等媲美的4A级景区。镇党委相关负责人说,当地着手建设“百园之镇”,两年之内的目标是100个山地公园。为一睹这“世界级名山”,驱车从县城出发,约一小时的山区公路,坡陡弯急。一路上可见当地村庄为响应乡村旅游发展的号召,处处开工,大搞开发。
% x( Q' M- E3 n! q0 ~( F C8 W9 Y) K+ ]6 i3 C
谨防乡村振兴跑偏,需要真正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内涵,应坚持规划师驻村编规划,充分听取村民意见,确保规划符合村庄实际、经得起历史检验。各区、各部门要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遵循发展规律,注重建设质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有序建设、平稳推进,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不搞层层加码,杜绝“形象工程”。引导建筑、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文化策划等方面的设计师、优秀团队下乡,发挥好乡村能工巧匠的作用,推动乡村多样化发展、特色化建设、生态化保护。- a2 x* y3 C/ F. m, o8 t
, J& f8 ]$ P" L q7 K
◆“样板化”流于“同质化”
% p8 b/ Q$ J+ s" `9 M0 K0 ^; b% T “铺摊子”易变“烂摊子”7 W0 I. ?2 T' A: {( G6 V: c0 r
+ { S$ V$ v" Z0 w
乡村振兴并不是不需要示范或样板带动。但有的乡镇看到别的地方树立样板,为避免“矮人一头”,不顾自身条件,“硬着头皮也要上”,项目摊子也越铺越大。其中“样板化”流于“同质化”、“铺摊子”易变“烂摊子”的风险不可不警惕。
& h% z4 o+ _; Q3 o3 F" G2 I0 F
% o/ L) [- V H, M% S1 ?通过走访一些乡镇建设项目发现,不少村庄的民居和街道风格统一,样式造型设计思维单一。走在街道上,大都有刻意打造出来的古风古韵的店铺,很少正常营业,门庭冷落。
$ N0 U% p2 d/ M0 _. v
. S9 D( d- m8 g& W E" Y在河南一个传统农业村,可以看到一个扶贫“样板工程”未成形即遭废弃的景象。刚刚修建的扶贫车间,除了几台缝纫机和堆着的布袋子,空无一人。
6 x7 m' h6 e3 Y; x1 \" @
7 c( o5 H2 v9 g L. f. R* n+ M: l“这个扶贫车间是为了就近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而直接复制别处经验建设的。”该村驻村书记介绍,扶贫车间用于村里留守妇女闲时制作布袋,但是由于没有开拓出真正的市场,帮扶性订单结束后出现了“活跟不上”的问题。群众不赚钱,干了一段时间纷纷离开,大家的积极性受到了很大打击。
# f) z, I; Z* }; X) x
7 l; i; S" i; W# {% F" B- Z这种没有市场、没有成熟工序、没有健全管理机制,只是照抄照搬别村经验的项目工程,并没有如愿成为“样板工程”。而前期投入很大、已经树起来的一些“样板工程”同样潜伏着不小的风险。 @6 j3 S6 T5 ]. t: d! @
0 }# l* W7 N: m0 q为快速推进乡村振兴,有些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将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作为重要抓手,有的统一要求推进土地流转,大搞项目,强力招入企业、大户流转土地。部分乡镇只注重引入项目,并没有做好相关项目的长期培育、整体配套、市场开发等工作,进入的农业企业和工商资本一旦面临市场困境,就可能出现企业或大户卷铺盖走人,留下项目“烂摊子”。
( s' t& t' D, ^; v0 b9 P _$ e* k9 r; F
9 `5 g0 `+ M7 x* i! }3 }# u河南某县一家酒业制造企业与当地合作社和农民签订了高粱种植协议,农民种植的高粱成熟后,企业组织收割工作,并承担收购、加工、储运及销售。然而,由于近年来酒业行业整体形势变差,企业出现了资金困难,不兑现责任。成熟的高粱在地里没有人收割,农民即便自己收割了,也不知道去哪里销售,农民权益受到侵害。
7 H4 N( w5 ~' W
3 c8 B( i9 }1 s) k湖北西部的一个村围绕乡村旅游布局发展采摘产业项目,是当地一个较为富裕的明星村,然而光鲜之下亦有隐忧。2017年当地葡萄滞销,引发上访。“几年前,村里动员大家种葡萄,农户都很积极,但也担心都种葡萄将来卖给哪个。村干部说卖给游客。2017年葡萄多了,卖不出去,价格压得很低,连工钱都挣不回来。”在这名村民小组长看来,这是粗放式开发项目的必然后果。2 k- X2 j) W8 _% G: `
/ o9 u* \. M7 r/ u9 E3 f& O9 w在湖南某村,六七百亩的良田而今长满荒草。村民告诉记者,一位私企老板租用当地林地和耕地建起了一家综合农庄。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后,农庄生意一落千丈,老板欠了大量外债,2013年跳楼自杀,企业破产,这家农庄从此就人去楼空。
5 M% {) @1 N, q6 I. U O: q
3 s4 _# i- Y' s- V1 ?◆“要面子不要里子”招民怨 1 c# g/ k& R! \+ K% r5 O! s# _
“样板化”造成公共资源分配失衡
2 H, R4 t, b+ h% ]/ W6 z
0 f E+ V/ z7 s, o! R! [
“要面子不要里子”,是乡村发展“样板化”走偏的集中体现,最终损害的是农民利益。
2 R- B- X t! S s, u1 f. m$ |9 m; B# J4 g) c
一些深受华而不实的“样板工程”之苦的农民反映,有的示范点小区表面光鲜,实则缺乏必备的公共服务支撑。有的新小区,房子建了五六年了,连路灯都不装。
0 {- `3 E; R/ O% n3 @" v, S6 x e+ N7 n( z/ k# k& f% l* I& p
湖北某村是当地政府打造的一个亮点。村里数十户搬迁户的二层小楼排成一线,整齐大气。令人吃惊的是,这里村民长期吃水的困难却一直未解决。一位70多岁的老婆婆告诉记者,她搬到村里有四五年时间了,几乎年年都缺干净水。夏天涨水的时候,水龙头放出来的是泥巴水。在外做生意的儿子只好开车回来拖水。; D, r+ H% k8 r7 i U
& U8 \4 e* k! V
“房前几十米外是排水渠,因长期不清理,垃圾遍地。”一位村民说,乡村振兴不能只有面子、没有里子,房子建得再漂亮,基本服务跟不上,振兴只能是空谈。
# C$ T9 F* J& b( ?) f4 x* Y! x. r8 _3 f% L: y1 V* Q. ?
乡村发展“样板化”走偏也造成公共资源分配的失衡。少数基础好、有区位优势的行政村甚至自然村,集聚了大多数的公共资源,缺乏优势的村则项目难求,甚至在行政村内部,也会产生不同自然村的资源分配不均。
; ^. L$ }$ E8 z! u+ F4 }$ B i+ @& H, F* b T+ d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政府应分类制定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标准,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资金并纳入区、乡镇财政保障范围。在垃圾和污水处理、厕所保洁、环境卫生等领域探索多种形式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立专门有效的管护队伍,保障设施设备长期发挥效益。落实区、乡镇两级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供排水、供气、环保、电网、路灯、互联网、物流、邮站、连锁便民店、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及配套公共设施,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
. }- ~9 a, k4 z! X* \$ e1 e6 m9 c$ B0 l
来源: 网络 & `0 K' f& B5 t# q6 Z: f6 ]- e7 I
编辑: 金石. F/ T3 W6 e& ]8 W/ S6 }2 I
投稿邮箱: cyxx518@126.com- Q3 N4 g% o- o: |8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