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是阜阳市义务教育学校开学的日子,各学校的校园里一下子又充满了读书声。但是在阜阳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六年级(2)班的教室里却空无一人。 原来,2021年春季学期,阜师大附小六年级(2)班语文老师赵老师被学校调换到其他年级,为了表示反对,班上的30多名学生在家长支持下集体翘课了。 2月23日下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采访了解到,该班30多名学生仍未返校上课。
图片中新学年班级群名未及时更改,实为六<2>班
“换老师这个消息太突然了,家长们都不能接受。”2月23日,该班级一名学生家长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赵老师从二年级开始担任孩子们的语文老师,认真负责,能力较强,孩子们都很喜欢,“有的学生听到要换语文老师还哭了”。 “说是把我们的赵老师调整到一年级的一个班去教课,给我们班孩子换了哪个老师来还不清楚。” 这名家长说,“但是不管换来的是多么好的老师来,我们也不想换”。 “一般情况下,学校对班级老师进行调整,我们也是能理解的,但是我们觉得这次的情况比较特殊,这次换老师并不是在孩子升年级的时候。” 这名家长告诉记者,因为这是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学期,突然换老师会造成不适应感,担心影响孩子以后升中学。 2月23日下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联系上了阜师大附小负责人卢校长,其表示六(2)班家长反映的情况,是正常的教学安排,目前仍在与家长进行沟通。而阜师大教育集团负责人高校长则表示,已得知此事,目前正在了解情况。 相关新闻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男家长愤怒发声引共鸣 近日,江苏一家长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大呼: “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 从视频内容来看 这位家长认为 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 使得自己承担了老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
视频结尾处 这位家长问道 教是我教,改是我改 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 到底谁辛苦?
江西一所学校三年级的家长群中 老师甚至直接点名批评了 几名没给孩子批改作业的家长
家长群里出现的问题 引发不少家长共鸣 不敢屏蔽 生怕错过什么重要的消息 可又会经常收到一大堆没用的消息 看也不是 不看也不是 本应是家校沟通的桥梁 无形间成为“压力群” 压垮成年人,只需一个家长群 今年国庆前夕,一位孩子的爸爸在家长会突然情绪崩溃。 因为他经常不回复家长群的消息,在被老师点名提醒后,突然失控。他边哭边解释,自己加班、开会又要盯着孩子,怎么看得过来……
对于这位爸爸的情绪失控,家长纷纷表示:特别理解。 “本来上班的压力就很大,手机上还得看看老师又发了什么通知。晚一点回复,就会被老师点名,每天下了班还要看着孩子做作业。有时候顾不过来,就被说成不关心小孩,是挺委屈的。”
10月13日,浙江还有一所学校,为了迎接检查进行大扫除,要求家长自愿参加打扫。 一位家长因没看到群通知,没有参加打扫,被老师要求面谈,并被指责不尊重集体和老师。这并不是个案。 不少家长反映,自己不光要打扫教室还要去学校食堂帮忙打饭。家长群是如何“变味”的? 原本,家长群是为了方便老师和家长间的沟通,但之后却演变为“夸夸群”。 家长们为了替孩子在老师面前博得好印象,开启称赞、感恩模式。群组内甚至会出现“争宠”、炫富、争吵、辱骂等行为…… 由此,家长群也开始慢慢变了味。老师的压力同样不小 不光家长抱怨,老师同样对家长群有诸多不满。 有老师甚至感慨:自从进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长会! 北京一所中学的刘老师称,在班级家长群中,发一条学校通知,家长就“轰炸式”回复。 刘老师一方面感谢家长对自己工作的支持,但另一方面也很苦恼,“这样回复,容易让后来的家长看不到重要信息。” 因手机总有点不完的未读信息,刘老师感觉自己对手机产生了“恐惧”。
南昌市一所幼儿园的陈老师,每天花费精力最多的事情就是追着孩子们拍摄短视频。 “从孩子进园到放学,从教室里到教室外,我几乎是跟踪拍摄,一天要在家长群发至少10个短视频,让家长们知道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情况。”如何还原家长群“本来模样” 为了避免家长与老师的双重苦恼。不少地方学校都开始“自立规矩”。 如,班主任在群里规定,群内只发学校公告和班级通知,绝不就个别学生情况在群里做任何讨论。 大连一幼儿园更为明确,直接在家长群中设立9条规定,其中明确了老师和家庭沟通的时间,并特别说明,切忌在群中发送奉承拍马的内容。 明确禁止家长批改作业 10月26日,太原教育局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共有20条重点举措,从规范中小学生作业管理、推进课后托管服务、促进教师回归教书育人主业、推进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等工作上全面发力。 20条举措中,规范中小学生作业管理的就有8条。其中就明确指出,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打扫教室卫生、点赞转发各类信息等。实际上,家长群本身只是服务老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之一,但这并不是唯一有效的方式,校方也在探索,如统一用企业微信把通知发到家长微信上,避免接收信息端口太多等问题。 但不管怎样,家长和学校双方还是应该互相理解,毕竟,教育永远离不开两者的紧密配合。
* ~, j$ H1 `( I( V4 B& z6 D. E3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