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析极具特色的特刊设计理念:记者节专访创意策划人王琨杰
& {) I# F! [7 C5 W; D: n“回望路标 坚守初心”记者节特刊设计卮言 王琨杰 许多时候,媒体并没有变得更好或者更坏,大家只是随着时代往前走,偶尔遗世独立,却总是随波逐流,也想创造奇迹,却偏偏流于俗套。于是,报纸便被许多人逐渐遗弃,也正在悄悄地失去了它存在的根本价值。
8 J; k8 p- J& n) E0 `2 I+ h" i 记者节这一天的特刊如何创意?怎么包装?怎样才能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特刊?赏心悦目的特刊如何造?它是怎么产生的?都有什么设计理念?报纸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当许多人已经不再有看报纸的习惯时,报纸还有没有前景和希望?拯救报纸存在价值的最佳途径又是什么呢?
c, p0 j; h: ^4 V9 `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特意采访了有着二十多年媒体包装经验的创意策划人王琨杰,看他如何解析极具特色的特刊设计理念——0 B: T3 o6 J: e1 x/ v" d$ m
设计上处处以“一”贯之。使上下两个特刊和而不同,达到笔断而意连的意象空间。6 g' v. ]+ X( s. _2 I" M& K
特刊的设计理念是:粗看似一样,细看不一样,再看是这样的意味!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带动着读者去分辨这张报纸!三看的本身就已经呼应了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一切的玄机。
O, Y1 Z9 X1 f3 T2 j 仪仗队式的阅兵之所以唯美震撼,是那整齐划一的气势和不变的节律所营造的氛围震撼了人心。
' j# J$ i0 c. v: P# [# ] 虽然文本的平面传播方式与文本的视听传播方式并不相同,它不靠音线音色,而靠长相姿态去带动内涵,但形式也并不是花姿招展的涂脂抹粉和水袖长舞。多即是少,少即是多。
7 d ?# N' r' ?* y$ O8 l1 L6 o: r 此次特刊用一个个重复的单元格敲击着受众的眼睛,不断地刺激着受众的记忆,当探寻的大脑促使人们看完这张报纸时,已经被这种排列的气势所潜移默化,如同排比句一样可以使表达显得更加清晰和谐与层次分明。不变的格式化,表现出一种熟悉的样本,变化的是每一版人物和文字空间的不同,这让读者不知不觉中有一种: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朋友的隐喻。也有了求同识异的认同感和翻阅欲。/ c9 b) D5 i1 C$ t# c9 J! `: R
u: }# }# O# U* r
设计和新闻表达试图提炼一个素与艳,古与今的书卷专业气息。这是我所理解的相生相克的自然法则,因为它既中庸又特异,正如我们自己以及周围的世界。. R5 G; l) l( \; p" f
风云变幻的年代里,先贤们追寻真理的足迹在古越大地上薪火相传,那份云淡风轻的赤子情怀,让人在抖落满身的疲惫后,依然可以看万家灯火。 X/ l) J) [! X( S
屏风(上部封面设计元素)可以折叠岁月无情,幕后精彩,却也让一脉之家(下部封面集体合影)风月无边,荡气回肠。正所谓挥手来时路,赴与来者喜相逢……- G: v7 k7 ~. C/ D, r
8 M* h& ^" E) u! f% j9 f
' Q$ O& y0 o3 G( z+ W# \ 6 l) x s& x j' r M
. ^) R! Z( x( C
5 a4 E, c# S; z& k
谁将岁月轻描淡写,从此人生纸墨云烟,于是,这里的山川与河流,树木与乌篷船一起成为了特刊的底层图画,正应了徐渭那句“八百里河山知是何年图画”?/ g y( M& E# n! w
山河依旧处,多少沉疴旧梦依,秦天楚地吴越国,几度铁马冰河,最是人间一值得……
* C8 K/ {4 U" Z6 Q' U8 T 自然,也就成了我设计此次特刊的底层格调。
+ e% I& ?3 u/ z7 v1 ] 设计上最忌讳无谓的呐喊,所有的争宠与排挤都彰显了一种贪婪和恐惧。一期特刊,一个色调,一场际遇,一份感怀。9 N! I6 p+ V7 i8 h9 ~
每个版面的角落都散置一枚印章,红色的印记贯穿始终,让星星燎原,薪火不息……背景用淡淡的大地黄托起它前面所呈现的一切,这让退去的岁月都显得流光溢彩,充满怀念。让时空与文字相遇,流光百年的缘分也超越了时空,历久弥新。+ b q2 \3 \5 e8 Z3 Y( y# g
一缕阳光,灿烂了昨天,也辉耀着今昔。褪去某些光环,让人走下神坛,才能看清别人也认识自己,于是我们奔走在新闻求索的大道上,见证着时代的风云,也写下了华厦万间……- Y% Q* L( X6 S+ n+ F
传媒业的变化日趋剧烈,虽然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至少可以把握现在。# x% s* l. H( H, K+ @
写下赞美,也写下了平凡。写下巍峨宫殿的霜天晓角,也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喟然长叹。写下功绩,也写下了局限。; R8 V7 ~+ t9 Z6 I/ O- y4 P& Z9 a
新闻的字,先贤的书,都让深厚的学养,在不经意间洋溢在了字里行间。所以,赏读先贤的文字,追寻前人的足迹,在你不知不觉间,书卷气会扑面而来。4 y5 \4 o1 E0 D3 z0 @1 {
一本书,一张旧报纸,就这样的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是先贤越过万千对受众的一个回首嫣然。这就是为什么要在上篇用古典的纹样框架而下篇用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图片的边上冒一片水墨的原因。
' h2 `( a2 J' `/ Y4 Z# U 大地黄的背景里既融入了历史的传承,又幻化了美好的今天,从而让水墨交融有了联系的可能,它既丰富了层次语境,又让人们依稀体悟着时空里的一抹温情……
4 C7 \* R4 l( R7 @ 这种处理就好比盐溶于水,虽有味,却消于无形。之所以要描绘影,也就是为了刻画光。" h1 X1 o1 R: n0 y: J' R# I
古城的旧事,似水的流年,一切尽成人间的一滴水墨、一片云烟……情非情,剧非剧,文里文外,人间悲欢。拚弃花哨多变的字体,使读者加快浏览报纸的速度,增加阅读效率同时提高报道的传播发现率。很显然:报纸在舆论监督、阐释疑问、舆论引导和讲故事等方面强于网络。/ T* p2 F, x( K, B, D
它的形式也就是受众眼里的“心理地图”,恰如有一百个人发言,受众想要随时随地多遍随选随看其中一个他(她)自己想看的那个发言时,只有纸媒能够满足这个条件,电视,广播,手机,都需要耗费受众的时间才能满足这些需求。- `1 _. K# E6 K+ t
9 k7 r3 R- S8 n* P, `( G# n
+ b% q( P! a- Q
" m7 _9 r& y3 }. ?/ y0 n% Z0 Y- \
& }& a/ b% W4 p: a( G2 o8 Z, I# e; D: V
8 u4 p( C7 @) s e) o
) W& ~. [. I0 T 所以,纸媒永久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空间,关键在于它的长相,是否足够好看,有吸引力,因为它相较于动态的景象视听艺术,它是通过截取一个平面的静态空间,但却要彰显一个多维空间的可能性艺术形态。
2 D L6 E/ o" a& \4 q! i3 o 想要使这盆 “麻辣火锅”让人吃得津津乐道,而不是别人时尚家居中的“落伍分子”时,这场色香味宴会的整合搭配,就显得尤为重要!. F$ i1 b' }- \1 ~2 D' Q
“你很穷我一眼就看出来了,而那个富人却花了我一个小时的时间才知道他的心灵是贫穷的”这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的经典比喻,的确,文字具有线形,只有一行一行依次的阅读,才能了解它所包含的内容,这需要有时间的推移。- k! B7 ]$ e3 l, I
你看起来都不像,别人怎么可能相信你!你对“脸”都那么不重视,别人为什么要翻开“封面”看你的内心有多美……因此,在一行一行阅读之前,对文章是不清楚的,从而无法做出选择,只有形式的张力才能引动人的眼球去追寻你的内容。好的形式可以裁一段星河,以赠受众,好教人不逊色这人间错落的烟火,正所谓———生活明朗,微风不燥,人间值得。(刘柄栋 刘涛 来源:浙江民生网)
% P8 W, Q3 @( x- U, o& u
# j3 ^9 j' ?" K3 ]0 h!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