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单位几位领导干部集体下基层车间送清凉,有车间职工热情搬出自制的长凳子让领导们坐,由于凳子看起粗糙也不是很干净,身着挺拔西裤衬衣的领导们半天也落不下屁股,交谈中,一口顺溜场面话的领导们和说粗燥直白话的职工也对不上口,几近无话可说,要不是随行人员打着哈哈圆场,就差点冷场,领导们甚为尴尬,回来的路上,某领导还一个劲的抱怨现在的职工不好说话。
对此,有人一针见血指出了这其中的症结:不是职工群众们不好说话了,而是不好说某些领导干部们爱说爱听的“官话”。职工群众们的粗燥直白话和某些领导干部的顺溜场面话说不到一块儿,自然也就没有了共同语言,冷场也就是必然的,但是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不可忽视。
如今,在职工群众眼里,领导干部们迎来送往、场面上说的精雕圆滑的话归入“官话”,职工群众说的不加修饰、直白散发出“地气”的话属于“俗语”。有些领导干部身上“官气”浓厚,整天“官话”不离口,觉得说职工群众的“俗语”掉档次,久而久之不会说职工群众的俗语也在情理之中了。
在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领导干部下基层的多了,“官话”与“俗语”的碰撞次数频繁了,个别领导干部身上“官气”与“地气”不相融问题也就很快凸显出来了,反映在个别领导干部嘴里的“官话”与职工群众说的“俗语”,如同两条不相交的线,融不到一块儿,碰撞不出火花,用职工群众的话说,这叫:打(聚)不了一堆儿,说不到一块儿,坐不到一起儿。
追溯其根源,原因在于有些领导干部坐惯了办公室,日常工作要么靠会议,要么打电话,或者通过公文,上传下达发号施令,已经不知道怎么和基层职工群众打交道了,说不来职工群众的语言,坐不了职工群众的板凳,吃不了职工群众的饭,就是到了职工群众家里,也心中没底,家长里短聊不来,群众俗语听不懂,不知道职工群众真正关心什么,需要什么,解决什么,只能以虚话、套话应付,职工群众听不懂,不愿听,也反感。
还有些领导干部下基层,依然“官威”甚重,陪同人员站起来一大串,坐下来一大片,与职工群众交谈,要么是开大会作报告的风格,要么是传达上级指示的口吻,要么是字正腔圆文绉绉,言语间充斥套话和官场辞令,这些顺溜圆滑的“官话”一通讲完,高大上的照片一拍,立马倒转车头,一溜烟走了。基层职工群众看在眼里,怨在心里,这样的下基层下了也是白下。
从一些领导下基层后的感受或抱怨声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当下,提及和职工群众打交道,有个别领导干部时有怨言和情绪。他们认为,自己下基层,工作没少做,职工群众却不买账,便埋怨职工群众“太难缠”、“不好说话”、“不讲道理”。
但仔细琢磨,为何职工群众“难缠”、“不好说话”、“不讲道理”,职工群众的“难缠”就真的是难缠吗?“不好说话”就真的是不会说话吗?“不讲道理”真的就没道理吗?深层的原因暂且不论。这一现象却从侧面暴露了个别领导干部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强、工作不作为、自身“官气”太重、“地气”太少等问题,是平时的工作没有做到位,没有设身处地为职工群众着想,没有想方设法为职工群众解难题所致。
人们常说,干群关系是“鱼水关系”。但在现实工作中,个别领导干部对职工群众耍“官威”,带“官气”,打“官腔”,说“官话”,出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对待职工群众反映的问题,或一个电话“远程遥控”了事,或用“大道理”来试图打消职工群众想要维护自身利益的想法。更有甚者,即使身下基层,也是“身”在下“心”在上,“横眉冷对”职工群众,把职工群众的诉求当成耳边风,甚至视为对自己“官威”的挑战。
一味地抱怨职工群众“不会说话”而不自省,这本身就是高高在上的“官本位”心态。职工群众有时“不会说话”,恰恰是因为他们有很多想说的话,只是因为没有合适的说话环境,没有遇到适合的倾诉对象,是不敢说、不能说、或者不想说罢了。
其实,对领导干部下基层,真心实意服务基层、服务职工群众,职工群众是打心眼里喜欢的。他们需要的是,领导干部到了基层职工群众中间,到了操作车间,到了房前屋下,用基层职工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职工群众喜欢的口吻,和职工群众同坐在一条板凳上,面对面,肩靠肩,心交心,少“官气”,多“地气”,真心实意为职工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眼下正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之际,广大党员干部更应以此为契机,认真查摆问题,自我检讨,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对职工群众少一点“求全责备”,对自己多一点“三省吾身”,只有这样,干群之间这样才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也只有这样,“难缠”、“不好说话”、“不讲道理”的人和事才会越来越少。
(杨涛)
单位:川煤集团达竹煤电公司小河嘴煤矿
地址: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南外镇同安路410号小河嘴煤矿
7 O* Z6 B& Q; Y) u.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