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世祥(右一)的足迹遍布甘孜州18个县、325个乡镇。(资料图片)) R5 J) U S) J$ p
3月10日,四川省林业厅森林公安局内,28岁的毕达正忙着收集资料,为20日赴甘孜州出差做前期准备。到甘孜州出差是毕达经常接到的任务,但每次他都乐于前往,因为那是他的故乡,他的父亲毕世祥因公殉职后,也葬在雪域高原上。 每次回到故乡,他都会默诵一遍毕家的16字家规:忠诚爱国、清廉为民、崇学尚实、勤俭持家。 在川西高原的甘孜州丹巴县,毕姓十分少见。毕达一家更为特殊,他们本祖籍雅安,移居高原三代。 ·两代传承 高原上定下16字家规 解放初期,毕达的爷爷毕德鑫从部队转业后,分配到甘孜州财政局,后因国家建设需要,主动请缨到基层工作,并娶了当地藏族姑娘杨马初为妻,从此将一生奉献给了嘉绒藏区——甘孜州丹巴县。在继承毕氏家训和吸收丹巴嘉绒藏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毕德鑫立下了“忠诚爱国、崇学尚实、勤俭持家”的12字家规。 按照立下的12字家规,毕德鑫对儿子毕世祥要求严格,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毕世祥都要写三篇毛笔字才能吃晚饭。中学时期,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业外,他还要帮家里洗衣、做饭、挑水,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初中毕业时,毕世祥的许多同学都参加工作当了工人。当时,毕世祥也很想放弃读高中的机会去工作,希望早一点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时,得到的却是坚决反对。 也就在那个假期,父母安排毕世祥去当地道班做了名小工。去上班前,母亲杨马初叮嘱道:“祥子,到了道班上可要认真干活,力气用完了还会有的。”在道班工作的这个假期,毕世祥实践着母亲朴实的教诲,以“不怕累、愿吃亏”的实际行动赢得了道班领导和工人们的认可,他也从中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学会了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他把每天挣到的钱都交给了母亲,补贴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 1982年,毕世祥从西南民族大学毕业,主动要求回甘孜藏区工作。几年后,毕世祥出任甘孜州旅游局长时,甘孜州旅游业处于起步之初,美景多但人迹罕至。毕世祥觉得,旅游业是富民产业,他立志要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甘孜旅游推向世界。 这之后,毕世祥将毕家的家规增定为16个字,即“忠诚爱国、清廉为民、崇学尚实、勤俭持家”,增加了“清廉为民”,时刻提醒自己做好甘孜旅游推广,帮助当地群众通过旅游业致富。 ·清廉为民 走遍甘孜山山水水 2013年,是毕世祥返回高原工作的第32年。2013年12月16日9时50分,作为甘孜州委常委、宣传部长的毕世祥,从康定前往雅江、新龙两县开展群众工作,翻越国道318线海拔4412米的高尔寺山时,因道路结冰严重发生车祸,因公殉职。 后来同事统计发现,他的足迹遍布甘孜州18个县、325个乡镇,年均深入农牧区时间达5个月以上,行程8万余公里。联系石渠县期间,他一年内到石渠11次,跑遍全县24个乡镇。2009年白玉“5·1”森林火灾、2010年春节雅江森林火灾、2010年道孚“12·5”山地灌丛草地火灾中,他都深入一线,在扑火战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2002年12月毕世祥牵头制定的《甘孜州康巴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至今仍被看作全州旅游发展总规划的纲领性文件。“有些地方连马也走不了,只能徒步。”据甘孜州旅游部门的同志介绍,“人困马乏,只能拽住马尾巴,一步一步向前。可以说,甘孜州的山山水水,毕世祥几乎都走遍了。他也因此被人称为‘马背上的局长’。” ·对待家人 教儿子走自己的路 毕世祥的儿子毕达,2011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在他的记忆中,从小到大父亲都很少有时间陪他。西南民族大学60周年校庆,父亲也参加了,“那天我们父子在校园中散步,他说你要好好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 当时,毕达跟父亲说到很多同学家里都给安排了工作。“他说自己的路自己走、靠自己才算是真本事。”当毕达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四川省林业厅成为一名森林警察后,毕世祥给儿子买了一件520元的羽绒服做礼物。“这是他给我买的最贵的衣服,也是几年来唯一一件礼物。” 毕世祥的妻子说,丈夫时常提醒她,“说我所在的卫生部门权力很大、诱惑很多,要守身如莲、香远益清,不能让家庭和亲人蒙羞。” “父亲常教导我:对上恭敬,对下不傲,大不糊涂,小不计较,表里如一,真诚相待……”毕达说,随着个人的成长,他越来越能理解16字家规的深刻内涵,现在自己的孩子已经4个月大了,“以后,16字家规我也会一字不差地传给他。” 旷伟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田雪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