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除夕夜,家家皆守岁。记忆中的事情多多,儿时守岁的情景难忘家在关中渭河边的一山村,名叫史家村。300多户人家,1000多口人。没有富家,也没有流离失所者。堪称殷实人家者仅有几户,其余大多为贫苦农民。
而除夕这一天,谁家都要展示自己的劳动所获——自家养的鸡、自家或几家合养的猪。下午四点,每家每户都宰鸡煮肉,装一大盘送到祠堂做供品,供奉祖宗的在天之灵。在祖宗神位之前的三张八仙桌上,
每家供奉的是同样的祭品,名叫三牲一只鸡、一块肉、一条鱼,外加一壶酒、两三个年糕。为了不让人看衰,再穷的人家都要把最肥最大的鸡送来,因而从供品中看不出贫富之别,它显示的只是同样的虔诚。
三炷香过后,大家向祖宗叩头行拜,便完成了祭奠之礼。守岁之前先祭
祖,是家乡人的一种文化传承。这天晚饭后,我们就开始了真正意义的“守岁"。带着酒足饭的喜悦,人们纷纷来到祠堂前的草坪上。草坪中间放着两张八仙桌,人们站立于四周。一盏电灯照亮全场。锣鼓一响,舞狮活动开始,几个年轻人,各自拿起自制的行头——狮头、狮尾和大面,狮头威武,狮尾跟随,大面逗趣。最见功夫的是跳越两张八仙桌,舞狮头的阿台,口咬狮嘴上的横杆.略退几步.然后飞跃桌面如同跳鞍马,轻身而过。他平稳落地,场上掌赢爆起。大面则做鬼相。跳得过则跳,跳不过就耍赖——以爬代跳。搞笑动作;引发围观者的阵阵欢乐。随着“咚咚咚”的鼓点和“锵锵锵锵"的锣声,舞狮活动把气氛带进另一种竞赛——赛锣鼓。
赛锣鼓是我们村坚持了多年的娱乐活动。90年代初我上初中时,曾亲自参加过两三次。我们村曾与河南东岸的古竹村赛过,后来则是本村的史、黄两姓人比赛。这比赛我们又叫“斗锣鼓”,打一阵锣鼓,相当于演奏一支曲子,大约15分钟,然后放一串鞭炮,双方都如此,锣鼓鞭炮,鞭炮锣鼓,如此你来我回,斗到深夜,直到小商店里的鞭炮都被买光。有一两次还跑到三里外的小镇去购买。此种“斗”法,除了娱乐的本意之外,多少还有一点“斗钱”的味道,谁先把凑的钱花光,买不了鞭炮,谁先停锣歇鼓,谁便是输家。我们村黄姓人家不多,因而我们郑姓常为胜者。这种竞赛,在上进入21世纪后,因种种原因而停止,守岁活动也因此寂静了许多。
家乡人未闻打锣鼓是为了防备一种名叫年兽的伤害,而明灯点烛敲锣打鼓到天亮的传说,只是代代沿袭这种习俗,年年相传,便成为独具文化意味的守岁活动。它所营造的欢乐热闹的气氛,让全村人都“今夜无眠”,留下久久难忘的印象。宋代诗人王安石说“爆竹声中一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我们村里人从锣鼓和爆竹声中感受到的,除了欢乐,还有一种温暖。
家乡的守岁活动,还有两则总让我常挂心中。—是洁净守岁之俗。年三十这一天,每人都必须洗澡,必须把脏衣服换掉,小孩有新衣则穿新衣,大人无新衣也要换上干净之服,要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此俗不知始于何时,但从我懂事时起,直到我离开家乡,村里人都坚守着这一习惯。
二是家庭主妇不辞辛苦的品格。吃过年夜饭,全家人都到祠堂前看热闹了,而家庭主妇则要把碗筷洗涮完毕,然后再把全家人脱下的脏衣服,全部拿到江边洗干净。她们不让脏衣服存放到年初一,认为那就等于把脏气带到了第二年!他们要把脏衣服上的脏尘脏土,连同这一年的晦气,都随江水漂流到远方。
家乡人守岁这一天,不论家境如何,都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而憧憬总是带着美好,即便是穷苦人,憧憬中也未丧失信心,村里人穿了整整一年,也盼望岁末这天过后,会近来新气象和新生活。穷百姓不丧失信心,我们民族也是充满希望向未来。
时届守岁日,怀念又在心中萌生。我想起当年在家乡舞狮头的阿台,他今年75岁了。前年我回家乡
看到他,他还主动问起:“还记得舞狮的事吗?”“记得!当然记得!”我忽然想起他咬着狮嘴横杆跳桌的事,“你的牙齿还好吗?”他也想起来了,“关系不大!你看!"他一边张嘴一边大笑。他当年自制狮头,又亲自起舞,尽展金狮雄风,村中老者皆在记忆中。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笑谈往昔。他如今虽然还健在,但舞狮已成往事,他自制的狮头也不知所终。此刻,于无限的感慨中,我最想跟他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舞的狮头歇了,但我们东方睡狮却醒了!
为父亲守岁
月穷岁尽,在人们忙忙碌碌购物、里里外外打扫的喜庆里,又一个形色匆匆的 年亳不迟疑地走来。“干家笑语漏迟迟”的 除夕之夜,闻着那浓浓的.硝烟味儿,我的记忆总能穿透夜的喧嚣和黑暗抵达多年前为父亲守岁的情景。
年夜饭后,父亲在煮饭,这是为正月初一准备的,表示年年有余。父亲往神龛 上插了香烛,烧了冥钞:又浇上了一盅米酒,然后吁了一口气说好了。这是父亲守岁的序曲。父亲年年有守岁的习惯,期盼
自己长寿,又为子女祈福。
我将炉火拨得通红通红,屋里逐渐明亮、温暖起来,弥散着一股淡淡的清香。爹,您坐吧。我将准备好的红纸包递给父亲,这是给他的压岁钱,我祝愿他健康长寿,福如东海。父亲有些讶然,如一个孩子 般地不知所措。潜意识中,他早习惯了每年的除夕之夜给儿女分发压岁钱,预想不到刚出来工作的女儿却把意外给了他。随即父亲微微地笑了,父亲的笑容很好看,孩子般天真烂漫。父亲感叹说,这是他 。有记忆以来收到的第一份压岁钱然后父亲给我讲他小时候的经历。父亲说他八岁便没了爹娘,在世上茕茕孑立,没了生活的方向,不曾尝过年的‘味道。还常受别人的欺负,别说压岁钱,能活着走过来就不 错了。这是我第一次用心地倾听,父亲的故事没讲完,我却早已泪流满面。父亲显得很满足,说现在生活好了,儿女也孝顺,算是苦尽甘来。我握着父亲的手认真说:“爹,今晚我来为您守岁”。父亲听了很 兴奋,话茬儿也多起来。他给我讲了做人的要义,还讲了关于他跟我娘年轻时的爱
情,。我在火炉边静静地听着,陪着他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是父亲信奉的守岁观念。零点过后,在我的催促里,父亲开始入睡了。一会儿便传来均匀的鼾声。借着淡淡的灯光,我看到父亲睡得那么恬静、安详,虽然他已年逾六旬,却如孩子般令人爱怜。偶尔,父亲露出浅浅的微笑,那应该是梦见他挚爱的儿女了,或许还有我正在天国的娘亲。那夜我不曾阖眼,就这样静静地坐在父亲的床沿,看守着须发花白的父亲。我的心里默默地祈祷,我希望父亲从此能够远离苦难、贫病、、烦恼,也深深地祝愿至爱的父亲岁岁平安、长命百岁。我想,父亲给了我生命,又教养了我,现在父亲老了,如一株散尽了稻香的禾草逐渐没了生气;作为女儿,我一定要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父亲,让他安享一个幸福、快乐的晚年……
岁月的流逝会使你省略许多记忆的细节,但是一些芬芳的情节却镌刻在你的灵魂里。我读过很多关于除夕的诗词,却一直很喜欢孔尚任’‘‘萧疏白发不盈巅,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宵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的诗句,那温馨熟悉的场景常让我回想起多年前那个关于我和父亲的除夕。
翩翩起舞感觉美
许多年来,一直是循规蹈矩地整天价忙活着上班下班,抚育孩子,闲暇之时很少去干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一来没有时间,二来囊中羞涩。岁月如流,光阴似箭,不知不觉中已经年过半百,已然是名副其实的半老徐娘了。眼瞅着头发露出了银丝,青春已经不再,时不时生出一丝淡淡的悲哀。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朋友说,单位附近的群艺馆来了一位相当不错的舞蹈老师在举办舞蹈培训班,时间是每周一、三、五晚间的6—8点钟。抱着锻炼身体的想法,我约了单位的几个同龄姐妹来舞蹈班参加学习训练。转眼间,近一年过去了,我感到,舞蹈真真切切地融人了我的生活中,成了我业余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没有什么舞蹈天赋的几个姐妹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且不说我们舞蹈姿势是否优美,身段是否变得挺拔,就说那两小时的运动量,也足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愉悦,受到了艺术的熏陶,提高了舞蹈鉴赏水平,重新找回了自信。
当一天紧张的工作结束后,来到舞蹈班,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那感觉真是美极了,那是从心底洋溢出的美感,是局外人所体验不到的。参加舞蹈班的全部是女性,惟一的男性是我们的舞蹈老师王捷。他出身舞蹈世家,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现在大学艺术学院任教。训练班有芭蕾形体训练,有蒙古舞、维吾尔族舞、藏族舞、朝鲜族舞、傣族舞、东北秧歌、胶州秧歌等。我们这些舞蹈的门外汉,刚开始笨手笨脚,很不协调。经过数月的训练,我们不但懂得了许多舞蹈知识,举手投足却也有模有样,,老师夸奖我们水平不那么“业余"了。真没想到,人的潜质还真是能够挖掘出来的。
舞友中不乏年轻姑娘,但年龄40一50岁左右的姐妹居多,这些人大都是子女在外地工作或者求学,没有家务拖累,业余时间找点乐趣,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艺术素质。
谁说我们的青春不再?来到舞蹈班,看看我们优美的舞姿,听听我们爽朗的笑声,你一定会被深深地打动。在这里,你会感到青春的激情依然在荡漾,青春的岁月依然在燃烧。等待观望的姐妹们还犹豫什么呢?快舞动你的兰花指,加入这快乐行列吧!
新春话年
春节是我国民间古老传统的佳节。农历腊月三十除夕,当时钟敲响午夜12点的时候,声声’爆竹迎 来了农历新年的第一个黎明,俗称正月初一。
据民间流传,“夕”是古代一种凶猛无比的怪兽,每逢腊尽春来,“夕."因饥饿难耐,就出来伤害人畜.人们就向灶王爷求救。玉皇大帝派了娃娃神’“年”下界帮助“除夕”。’“年”岁数小,却非常聪明6他让人们砍来竹子,“夕”一靠近,就。用火燃起竹子,发出“噼劈啪啪"的爆响,并让人们在门上贴上大红纸以辟邪,耀眼的火光清脆的爆竹,眩卧的红色,把“夕"吓得再也不敢靠近。人们为了感谢“年",就立下了“先除夕,后过年”的规矩6后来有读书人在红纸上写出对仗.的吉祥句子分左右贴在。门边,就成了对联,后来又有人制作出了鞭炮。每年除夕,人们都要贴对联、放鞭炮,欢欢喜喜“除夕"
“过年”。
我们华夏民族过农历年,无论南方北方都十分热闹,挂彩灯、敲锣鼓弋舞狮子舞龙、扭秧歌、跑旱船、踩高跷、唱大戏、闹社火、包饺子、吃年糕一史书上说,“年"这个字表示五谷丰登,《备梁传》上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大有年”就是大丰收。所以,春节就成为我国最盛大热闹的节日‘了。按照民间习俗,整个“过年活动要从腊月初八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灯节之后。
春节体现出我国人民欢乐祥和文明昌盛,举国上下共庆佳节,辞旧迎新’、瞳憬美好的明天,踏上新’的征程。
年味儿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读着王维的诗,总会想起家乡过年的味道。
每逢春节,家乡总是会有不尽的回忆,在老家每逢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春联的张贴非常讲究,对联的大小要和门的大小相对应,张贴的位置要看着顺眼,贴着方便,两联之间左右和上下位置要对称,上联贴在左手边,下联贴在右手边,在正厅的门上方贴上“过门钱",一般都雕饰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财源滚滚"等祈福的句子,让从“过门钱"下方经过的人感到这家主人对自己的祝福。. 老家的对联是大年三十早上就开始张贴了,一家人早早的准备好用面粉做成的糊糊,一面用扫帚打扫去年张贴过的地方,预示除旧迎新,一切准备妥当之后男主人和孩子开始张贴对联,女主人在这个时候则张罗着年夜饭。大约过了晌午,放过鞭炮,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坐下来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等着《春晚》的到来。除夕夜,大部分人都会有守岁的习惯,在春晚零点钟声敲响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点燃烟花和炮竹,轰鸣的响声和绚丽的烟花预示着开年的红红火火。守岁完成之后,孩子们会很快的睡觉,大人们在孩子的床头放上本地特制的年糕,在孩子,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让孩子先吃上一块年糕,.这糕点里有着大人们“步步高升"的期盼。如果大年初一那天下了雪,大人们会特别的高兴,看着田里的麦子,由衷的赞一句:“瑞雪兆丰年,今年又会是一个好收成。
鱼是老家人必不可少的年货,家家户户在年前都会到集市上去买一些鱼回来放在家里,或是直接养 着到年后,或是煮熟了放起来从大年初一开始吃,家乡人说:“家里一 定要有鱼.,这叫“年年有余",有了鱼 就像讨了彩头一样,一年都吉利的。吃饺子和汤圆是新年的第一顿饭,在老家,大年初一要吃肉馅饺子,大年初二吃菜馅,肉的谐音是“有”,菜的谐音是“才”,本来简简单单的馅被赋予了农村人对孩子成才的希冀。
大年二十八和大年初二是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在这一天里,出嫁的姑娘会带着孩子和丈夫一起来到娘家吃一顿团圆饭,娘家那边在这两天会给回家的孩子准备丰盛的食物和钟爱的点心。上午的时候,娘家都会用电话再次确认一下几点能到,路上顺利与否。饭桌上聊的最多的也是一些生活琐事:家里收成怎样,小孩子学习好不好,女婿在外面有没有新发展,饱含着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殷切关心。女儿回家之前,父母是一定要送出门的,说上几句祝福的话,让女儿多回来看看,看着女儿一家离去的身影,老人们心中总是充满着不舍和期望。每次回家过年,我总是喜欢去寻找一下村里人手工制作的灯笼,这些用烟盒或者包装盒制作的灯笼已经非常少见,仅剩下几个老人还在坚持着这门传统,年轻的媳妇们几乎都已经忘记了这门手艺。五六岁的时候,我是最喜欢在过年的时候跑到别人家去缠着别人帮我做灯笼,灯笼里面虽然没有彩灯,但可以点上蜡烛,晚上提出来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灯笼的样式很多,除了普通的南瓜形状,还有十二生肖、小亭子、雷锋塔等,每一个灯笼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给我的童年留下了很多欢笑和记忆。
每次回忆起春节,心里都是暖暖的,每一个春节,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都是一年里最快乐的,虽然很
多传统都已经渐渐消失,过年的方式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但不论春节怎样变化,思乡之情总不会改变,家的味道不会改变,父母对子女回家的期盼不会改变……
归 巢
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朋友们就开始询问,今年春节在哪里过?还是回淮南婆家吗?我笑答,当然。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自从结了婚,20多年了,年年春节是回陕北的婆家过。平时我们俩忙忙碌碌,有时会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搪塞不能回家的原因。然而春节到了,回家的意愿却再也不会有一丝犹豫。离大年三十越近,回家的欲望越是强烈,如火般燃烧,直到踏进婆家门的那一刻才能熄灭下来。 ’
年复一年,在回家的旅程中,我们经历过多次回家路线的变迁。一开始,因了老公是铁路职工,能享受免票的待遇,我们放弃坐长途客运一站到达的便利,宁愿在火车站的寒风中等待一个多小时转车。那时候宝鸡到延安全是慢车,老旧的绿皮车里,没有成排的硬皮座椅,只是简单零星地放了几张木联椅,有的车厢甚至没有一个座位,里面挤满了席地而坐的旅客。有像我们这样往家奔的外地人,更多的是沿途集市上做生意的农户——挎着篮子卖鸡的、扛着麻袋卖红薯的、拎着油腻的火腿咸鱼点心送节礼的,还有怀里抱着手里拽着后面还跟着一个孩子走亲访友的,全部挤在一个个车厢里。一路上,人声鼎沸夹杂着乡音,穿成棉团的小孩脸蛋通红手攥糕点。虽然整个车厢挤挤挨挨,但比车厢更挤的是回家团聚的迫切心情,老旧的绿皮车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满载着归家的期盼。后来,老公的免票待遇取消,我们便选择了直达的长途客运,车厢的空间小了,回家的心情依旧。每年都是临近大年三十才能放假,同车的都是赶着回家过年的,车近延安,人未到,手机响,这个问“何时到家?在哪个站台下车",那个问“东西多吗?要不要接站”。一时间,家是那样的近,那样的触手可及。路途远的羡慕早到站的,
早下车的在车门关上的瞬间将“拜个早年"四个字热呼呼地扔在车厢里,让你感到老乡的可亲可爱。现在,我们有时会选择自驾回家,不用挤火车、客运,但是小车里依然塞满了各样的东西——小吃、年货、特产、新衣,似乎只有挤的满满的,才能将过年回家的心情释放出来,不然心里会盛不下这浓浓年味。
一年一年,我们回家过年,不论我们乘着何样的交通工具,开门迎接的总是公公,他会在我们快到家的时间段里支着耳朵倾听门铃的声音,我们也会在快到家时抢先大着嗓子喊“到家了,快开门!"不需要寒暄,不需要客套,进家门的瞬间紧了一路的心突然就松下来,然后会看到一屋子的笑脸,深圳的大姑姐一家,西安的小叔子一家和我们宝鸡的一家,借着春节这个难以割舍的喜庆日子相聚一起。婆婆早已准备一桌好菜,等待我们共同入席。酒桌上,每个人都会立刻找到自己最爱吃的菜,那是老母亲一年来对儿女、孙辈想念的积聚,她提前准备了好多天,使出了浑身解数,把深深的爱通过酸甜苦辣咸的菜肴表现出来,而我们最好的回报就是喝得满脸通红,吃得杯盘狼藉。在互敬拜年中,我们听到了大姑姐小时因下水塘玩弄湿新衣不敢回家,指挥姨妹打掩护的趣事,在推杯换盏中我和女儿知道了老公小时夜里撒尿把奶奶的棉鞋当夜壶的故事……一家人捧着笑疼的肚子东倒西歪,大年三十的夜晚就这样在回忆中度过;新年零点的钟声就这样在笑声中迎来。
时光流转,在一次又一次的鞭炮声中,年夜饭的掌勺由婆婆当主角,变成了大姑姐、小叔子和我轮流上阵,一曾经是那样风风火火的婆婆已坐上了轮椅,曾经是那样意气风发的公公也是步态蹒跚,这使我们在春节临近时更像归巢的乳燕,飞回家乡,飞回老人的身边。因为父母在的地方,是一个叫家的地方,是一个让人流泪让人心醉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高堂白发在远方,怎能不归巢。
新春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