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 s- ?! U& e$ v" F. Z9 F' [
自贡“天车”。 天车和辊工。 因盐而兴市的自贡,两千多年的井盐生产历史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众多与“井盐”相关的文化遗迹。然而,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进程,许多井盐文化遗迹已悄然退出历史舞台,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在提倡文化保护的今天,如何让这些井盐文化遗迹被保护和利用起来,也成为自贡市“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近日,华西城市读本记者获悉,自贡即将出台《自贡市井盐文化遗迹保护管理条例》,现已纳入自贡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进入公开征集意见阶段。 利用现状 部分井盐文化遗迹亟待“拯救” 清代中期以后,自贡地区的盐场盐业生产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自贡盐场自流井为中心的,沟通至成都、重庆和连接滇黔边境的食盐产销运输及各地运送生产、生活资料到自贡盐场的交通线路,即俗称的古盐道。当时自贡盐场核心区自流井通往外地的古盐道有13条,全部由石板铺就,宽窄在1到2.5米左右,总里程达800多公里。 去年,自贡市文广新局首次联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邀请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30多名全国顶尖的考古学、建筑学、交通史、盐业史方面专家,行程1660公里,对自贡盐运陆路及川黔古盐道进行了综合考察,遴选有价值文物点联合向“国宝”发起冲击。但至今,对川黔古盐道整体性保护的一些具体措施仍停留在理论上。 说起井盐文化遗迹,自贡市民马俊印象更深刻的应该是天车,“天车承载了我们小时候的许多记忆,那时候全市到处都是天车,只是现在再难见那样的场面了。”据了解,曾经在盐业生产最鼎盛时期,自贡全市有数以万计的盐井天车,现如今,有自贡城市名片之称的“盐井天车”也以惊人的速度消失。 目前,自贡仅存天车18座,而被誉为天车“保护神”的辊工,全市仅剩5人,由于身体原因,如今能爬上天车的辊工仅剩2人。这些平均年龄接近50岁的辊工,在维护天车之路上坚守了数十年,随着他们即将退休,没有新的手艺人加入辊工行列,自贡仅存的“天车”的未来也迷失了方向。 热点建议 井盐文化是自贡的“根”必须传承 自贡市“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对井盐文化的保护关注度也成为一个热点,他们认为,保护井盐历史文化遗迹是前提,要以“保护为主”。 “井盐文化是自贡的根,没有井盐文化就没有这座城市的今天。”自贡市政协委员曹念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井盐古道”——这包括以物质形态存在的码头、滩坝,还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作品、盐工号子等,以及具有盐文化烙印的盐帮菜、自贡灯会、舞龙灯等文化民俗。此外,他认为应加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除了那些可感的井盐文化遗迹,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以文化创意产品为载体,让我们的井盐文化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自贡市政协委员温娟梅和韦莉也专门提出了《关于加强“盐井天车”保护及天车辊工传承的建议》,经过调研后建议严格按照“分级管理,属地管理”,“谁使用,谁维修”的原则,明确专门部门负责,定期检查产权或使用单位对天车的维护、保养情况。同时,加大投入,结合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契机,充分利用盐文化博览园建设和吉成井遗址修缮项目,整合资源推动天车维修与保护。此外,强化辊工培养与传承,提高辊工待遇,研究科学有效的措施降低辊工工作危险度,加强辊工专用设备的保护与传承。 保护进程 《条例》下月将举行公开立法听证 目前,国家尚未制定有关城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与之相近似的法律、行政法规虽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但规范、调整的对象主要是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范围、方式不同,与优秀历史建筑在各种使用状态下进行保护的要求也不同。 因此,根据自贡实际,制定一部适应新形势的地方性法规,为井盐历史文化遗迹和的保护提供法律规范依据和保障,迫在眉睫。华西城市读本记者获悉,自贡即将出台《自贡市井盐文化遗迹保护管理条例》,现已纳入自贡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计划。 为了广泛征求和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推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12月初,自贡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就关于举行《自贡市井盐历史文化遗迹保护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立法听证会发布公告,决定对条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立法听证。 最终,将确定12-15名听证会听证代表,拟由市民代表、企业代表、文物保护单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专家等组成,2017年1月11日将正式举行公开听证,届时将对条例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意见征集,还将请代表对自贡市井盐历史文化遗迹保护管理立法提出建议。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邓丹摄影报道 + N. o. Z: R% d0 p;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