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 l0 ]+ }% o8 w* X
本报制图 申娟子 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项目及成都科学城建设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今年上半年,国务院明确批复成都为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在国家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国家中心城市在国家战略布局中肩负国家使命、代表国家形象、引领区域发展,需要创新驱动和科技研发的强力支持,而成都科学城作为四川省、成都市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重大载体平台,将全力争取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努力打造创新发展的先行区、创新要素的集聚区,使成都科学城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西部创新第一城。 为让大众对成都科学城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知,昨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项目及成都科学城建设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向媒体介绍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项目相关情况,成都科学城建设总体情况以及下一步加快建设西部创新第一城的相关情况。 合作—— 中科院在蓉打造成果转移转化大平台 “当前,成都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成都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推动城市转型的第一动力,形成了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业活动蔚然成势的良好局面。近日,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即将在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启动建设,为成都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聚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批现代化研究所、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张翼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今年3月11日,中科院成都分院与成都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7月28日又与成都天府新区签署科学城园区项目实施协议,同时拟于10月31日开工建设。项目一期投资24亿元,将对接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目标,集合成都分院现有的7家科研院所、高技术公司的优势科研资源,引进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分院和一批中国科学院系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中科院光电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及光电产业园区,争取布局国家实验室。 力争通过3至5年的建设,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将实现集聚创新创业人才4000余人,孵化上百家创新型企业,初步建成具有世界一流学术水平、特色鲜明、面向国内外开放的国家级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创新创业基地。“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项目实施,将为四川省、成都市深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推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部署,着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融合创新两个通道发挥重要作用,对成都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张翼表示。 此外,“中科院在蓉打造成果转移转化大平台,支撑成都科学城加快发展。”中科院成都分院园区建设办公室主任李铁牛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科学院与四川省和成都市的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中科院成都分院在四川省、成都市的关心、支持、帮助下不断成长、发展壮大,也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近来,成都市委、市政府和中科院对成都分院寄予厚望,希望能不拘泥于现有的学科发展领域,聚集全院资源,瞄准科学前沿,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都分院也将抓住新园区搬迁契机,计划将更多中科院成果在成都分院大平台上落地转化,链接成都市现有产业,为成都市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李铁牛信心十足地说道,为此,成都分院于今年3月同成都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积极推进中国科学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项目。 进展—— 成都科学城正在加速崛起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规划建设成都科学城——坚持创新为魂、科技立城,打造西部创新第一城的构想,并纳入四川天府新区总体规划。自2015年启动建设以来,成都科学城按照“规划先行”“集约节约用地”“不铺大摊子”的要求,环兴隆湖25平方公里起步区实施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成都科学城建设驶上快车道,其中包括以下五方面: 第一,区域路网体系基本成形。“三纵一横”骨干道路建成投用,区域路网体系基本形成,连接“双核”的地铁1号线南延线建成投用、三期正加快建设。 第二,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效初显。新引进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校院地合作项目。其中,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总投资达100亿元,一期投入50亿元,包括北航创新研究院、北航创新科技园、北航成都研究生院、北航天府国际交流中心4个重点项目,重点开展以民航数据为代表的空天数据、以航空发动机高温材料技术为代表的特种功能材料、以量子陀螺为代表的微纳电子、以3D打印为代表的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第三,重大科技项目签约落户。深圳光启、中环晟天、盟升电子、吉利新能源汽车、中信戴卡等80余个重点企业签约落户科学城,其中中铁轨道研发中心、中电建金属结构研发中心等一批科技研发项目开工建设。 第四,孵化载体已然成团。天府菁蓉大厦获批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天府菁蓉中心A、B区建成投用,清华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启明星辰西部研发中心、诺基亚全球技术研发中心等一批科技研发企业正式入驻。天府国际基金小镇正式开镇,引进前海金融、华西金控、网信金融等10家风险投资机构。 第五,软硬环境优势逐步显现。大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减免行政审批事项200多项,审批提速50%以上。推进科技“三权改革”,出台成果转化支持政策,科研团队和个人最高可获得70%的创新成果收益,让科技工作者在这里实现名利双收。生态保护工程同步实施,一座山水相依、疏密有度、创新创业的“宜智创造之城”正加速崛起。 目标—— 奋力打造西部创新第一城 与此同时,记者还从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按照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总体部署,成都科学城未来发展确定了“1234”的总体思路,即:坚持一个理念,“创新为魂、科技立城”;立足两个定位,打造四川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成都力量、谱写成都篇章;锁定三大目标,建设创新要素集聚区、创新发展先行区、西部创新第一城,形成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争创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抓实四项任务,“发展新科学、创造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建设新城市”。今后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着力抓好四项任务,奋力打造西部创新第一城,服务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一是发展新科学,打造一流的基础科学研究基地。发展新科学是成都科学城的核心使命。目前,我们正以“创建国家科学中心”为目标,以开工建设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为契机,入驻光电技术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有机化学有限公司和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打造国家级科研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高新技术创新创业基地。同时,引进中核集团环流器技术实验室、中科院高海拔宇宙线重点实验室、清华锦屏暗物质研究中心等国家重大科学项目,促进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集聚发展,努力打造一流的基础科学研究基地。 二是创造新技术,汇聚前沿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创造新技术是连接新科学与新产业、新经济、新动能的桥梁和纽带。广泛开展清华、北大、北航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新型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转化中心。推动诺基亚全球技术中心、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启明星辰西部研发中心、华西精准医学研究院、中地数码研发中心、亚信网络安全研究院等一批重点研发企业投产、开工,加快构建技术创新研发集群。大力推动“军转民、民参军”,推动航天科工四院、新纶科技高分子材料研究院等一批重点项目尽快启动建设。 三是培育新产业,构建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新产业是科学城实现高位起步、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重点发展以信息安全、网络通信、大数据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以生物技术、精准医疗为重点的生命科技产业,以国际展览会议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的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中德创新产业园,紧盯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加快引进总量大、业态优、带动强的龙头项目,大力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四是建设新城市,塑造创新城市新功能新形态。建设新城市是塑造城市新功能、新形态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规合一”“产城融合”“小街区规制”和“保护生态本底”的新理念,加快兴隆湖、鹿溪河生态系统建设,构筑起一幅山水相依、自然天成的生态画卷。加快建设地铁、高速公路、“三纵一横”骨干道路,规划实施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推动学校、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开工建设,用优质的公共服务让市民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本报记者 王李科 新闻名片》》》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作为中国科学院在西南地区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及中国科学院在全国布局的十二个区域性科研基地之一,中科院成都分院拥有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及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野外科学台站。学科领域包括数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力学、光学、电子学、机械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文献情报学等,在自适应光学、先进光学制造、山地灾害防治、天然产物、遗传育种、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催化技术与绿色过程、手性技术与工程、功能高分子材料、高速机器视觉、智能分析技术、真空镀膜、科技情报咨询服务等方面有较大优势。 截至2015年底,成都分院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研究员270余人、副研究员近730人。现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在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1000余人。 # y/ C$ G- H* O8 [! F2 _&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