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青年报(北京)
5 |3 I* w# r, R# Y/ Z近期,很多国内高校选择与视频制作实力雄厚的凤凰台和中央电视台合作,并在这两个优势平台发布。 CFP供图 中国青年报讯 高考刚结束,中国多所大学密集发布招生宣传片,引发关注。各所大学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种制作精良的宣传片试图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看到各自大学之美。
0 `5 [# W: b: C- `& t8 A尽管心里有预期,但招生宣传片《书写师大》上线后,不俗的传播效果还是让陕西师范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张小东略显意外——短短四五天时间,微信上点击率突破5万,且还在迅速增加。
: w* L, b% k% L3 H+ Z5 X8 m来自校友和高考学生的后台咨询更是异常火爆。“除了校友对这部片子的好评如潮外,很多同学就表示被陕师大的氛围所感染,要报考我们。”张小东说。3 Z2 T" z% I3 R+ G
一部好的宣传片,就是一所大学的“召集令”) d7 f' L& G5 Q( _1 v
在越来越激烈的抢夺优质生源的招生大战中,高校招生宣传片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 D/ `& H& D4 i0 H张小东注意到,很多在基础教育一线的校友把宣传片分享给了自己班级的同学,效果出奇地好,“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母校这么好,就会有意向报考”。
2 |4 B3 H5 z. n. M& ^, N: C5 G8 a7 y2 n“这个对学校的招生还是很重要的,不可或缺。在读图时代、视频时代,宣传片发挥了更大作用。因为文字版给不了学生直观的感受,只能靠宣传片来判断学校的风格,考虑它是否适合自己,宣传片本质上还是展现学校的文化。”张小东说。
5 g% X1 E4 ?1 Q; X' ]8 _# f4 z在这位宣传部部长看来,“招生宣传片主要面对从未接触过这所学校的低龄学生,它要用直观、感性、显性的视角,新兴的叙事风格吸引广大的受众。”7 C7 i' w; Q" b$ G0 f) a
无独有偶。今年4月,中国科学院大学专门为本科生招生拍了一部宣传片,上线仅半个月,视频网站的播放就已经超过10万次。( I" @/ Q+ Z5 T$ U
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大学宣传部部长王秀全表示:“国科大拍宣传片不是为了赶时髦、拼时尚。国科大2014年才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是本科生培养的 新兵 。对这样一所 新学校 ,考生和家长有很多疑问,包括国科大的办学理念、办学体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
6 C+ d; y" J! A6 A记者注意到,中国科学院大学发布的这部宣传片,也有别于其他大学的宣传片,主要聚焦该校独特的培养模式。5 M9 @/ P3 d% H" T) z
王秀全介绍:“我们需要告诉公众这所大学的独特魅力、独有资源、独到文化。我们是老牌子、新名字,老底子、新任务,2012年才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很多人不清楚这个学校的历史脉络,我们需要让社会了解她。”
0 z7 h% N, b0 q王秀全认为,“一部宣传片的上线发布,其实也是大学的 召集令 ——你想要什么样的苗子,你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你给学生成长提供什么样的条件,家长和考生一看就明白了。一部好的大学宣传片,就应该让考生意识到——这就是属于你的地方!”& o( D( M7 f- e x% o! g! v) _
近两年,每年高考过后,西北师范大学都会发布自己的招生宣传片。
+ f+ I" t: j0 N/ H在西北师大招办主任雷鸣看来,“宣传片是展现一个学校办学条件、办学环境、大学生精神气质的一个窗口,而传统的平面宣传媒介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4 @ d E. u, @0 [, k0 G
作为招办主任,雷鸣更关心招生宣传带来的实际效果。“宣传片的性价比是非常高的。同样是做宣传工作,往年我们印宣传册,印3000本,也要花三五万元,受众也就是3000到5000人。而花同样的钱,去年我们的宣传片,点击量就达到32万。”- f8 N& P" ^, q' v
从宏大叙事到追求小清晰
1 u; c: f6 O1 O- T; u1 p( A长期追踪研究高校宣传片的张小东说,虽然国内很多大学推出了高校宣传片,但“部分学校文化自觉自信还不太够,只能片面简单的模仿、跟风”。2 C/ B7 c) u/ X
张小东认为,“中国好一些的大学,文化自觉自信的苏醒很快。人们传统印象中好的大学,几乎都制定了自己的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文化上升到发展战略层面,但是还有学校至今也未拿出文化发展纲要。更多的大学是出于自身文化发展的需要,产生拍摄宣传片这种自觉行为。”
) [3 G, ~$ Y: _梳理近年中国高校宣传片发展流变,张小东发现,之所以拍摄宣传片成为近年来中国高校的一股潮流,与全国1952年院系大调整,1955年部分学校合并相关,很多高校密集迎来50周年校庆。“大家都在校庆,校庆必须是有宣传片的。这一阶段宣传片有这么几个特色:宏大叙事、全景式展示学校发展波澜壮阔的历程,辅以学校资深校友的访谈的这种传统模式。”张小东说。
; V, k) p3 V/ Y' y" B" ]+ c' a. y+ p与此同时,也催生了庞大的高校宣传片制作需求市场。
, I( n+ L) f3 u1 e3 P* O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这一段时期,很多国内高校选择与视频制作实力雄厚的凤凰台和中央电视台合作,并在这两个优势平台发布。据知情人透露,“往往制播费用不菲,有的甚至高达百万元之巨”。
: J# H) g! J7 H# r6 e# w T细心人发现,虽然两者均制作精良,但凤凰制作侧重讲述历史的厚重以及人文氛围的营造;而央视出品更讲究高清画面。 I. T8 J( M4 M( a
虽不失为一种选择,但高校很快发现,“模式化痕迹很明显,都是一个味道”。
1 P$ L. p( v' N, |2 T3 ]显然,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高校自己掌握了传播渠道之后,全新的方式开始了。“应该在2010年之后兴起了一个浪潮。新媒体促进了传播内容和方式的改变。人们通过新媒体喜欢看微电影、微视频,这类风格就开始流行了,以前流行不了。2013年是微信元年,更加激化了这种热潮。”张小东说。
7 g% n0 i0 i/ M7 b' `北京大学成为这轮热潮的引领者。研究中国高校宣传片的相关人士,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北大的《星空日记》、《光与影》。
& K) E' ^" ~" A, `值得一提的是,《星空日记》抛弃了罗列名师、奖状等宣传片的老套路,以微电影的形式将爱情与励志相结合,用北大学生何晓冬圆梦的经历,表现了一个助人圆梦的北大。
; P! w* W6 m2 |自此,注重拍摄大量风景空镜头、使用酷炫高科技的剪辑、高科技的设备、高科技的手法,宣传片微电影化的拍摄方式开始被争相模仿。人们发现,中国大学开始摒弃过去宏大叙事的严肃说教面孔,一股小清新的潮流迅速席卷。
$ B6 t4 V+ W2 w/ b$ z' }9 J前不久的复旦宣传片事件,再次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到中国大学热衷拍宣传片的话题上。针对此事件,兰州大学宣传部王兴东老师反思认为:“高校宣传片在积极寻求变脸的同时,也呈现出诸多乱象。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走向了一种极端。但毕竟好的创意是稀少的,所以才有了某些高校拙劣模仿的情况。”
$ M! F! w* i4 j! @- k( b0 i他提醒说,高校宣传片的拍摄者应该更多想想拍摄的初衷,站在外界的立场上,回归宣传片信息告知的本来面目。
( ?$ r9 E* \( ^4 ~9 x, r. U9 ~张小东则认为,“国内高校的眼界越来越开阔,学习国外拍摄宣传片的力度也在增大。如何做出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本校特色的宣传片,这是摆在中国高校面前共同的难题”。(记者 张鹏 实习生 王豪)
' H/ j5 p! H: y$ _
, H0 B! R3 X: h ~# Z" w0 o9 A( u7 I6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