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文明投稿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开微信扫一扫
查看: 8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暖通空调知识:浅析通信行业机房空调节能方法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6万

稿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27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5-20 14:5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成都

当今,节能持续成为电信运营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而通信基站和庞大的机房空调耗能则是运营商最关注的节能问题。在电信机房中,空调的节能工作较为薄弱,能源浪费现象严重。作为通信运营商,节能工作主要是电能的节约,节约用电成本是节支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采用的空调节能技术可以达到非常显著的节能效果。

电能消耗主要包括日常运作用电和通信网络用电两部分。通信网络的节能工作主要在通信机房,在通信机房中的电能主要包括通信设备用电和机房环境用电两部分:

通信设备的用电

从机房用电的数据统计中可以得知,通信设备用电占总用电量的30%左右。空调的耗电量在整个耗电量中的比例高达50%多。当然通过更换效率低下的在网设备、合理调整用电负荷能够有效地达到节能的效果但是更换设备投资巨大而且还影响正常业务运行。

机房环境用电

机房环境用电包括机房照明、空调制冷和制热。以现有的一些统计数据为例,在通信机房中其中照明及其它用电占总用电量的10%左右,空调用电占总用电的60%左右。此可见大量使用空调设备,在有力保障了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的同时空调系统成为我公司耗电的主要设备,在耗能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通过对机房能耗数据的分析及国内其他运营商节能方案的比较得到的结论我认为我公司机房环境节能大有潜力可挖。

只要我们合理处理好机房环境保障和节能的协调关系节能方案就可以实施。机房节能重点是空调节能,目前各运营商通常采用的空调节能技术主要分以下几种:

1.新风节能技术

新风节能技术是目前应用比较多的节能方法,一些运营商已有多例采用新风节能的成功案例。此技术主要通过在机房内引入室外温度较低的自然风来带走机房内的热量,从而实现节能的目的。此方案实施方法简单尤其在室内外温差大的北方地区节能效果明显,而且可以通过传感器采集室内和室外空气温度自动控制新风系统的启停。但该方案的实施需要改变原来的建筑结构,新风系统引入室内新风的洁净度是个关键问题。目前有很多厂家提供的新风系统声称达到的洁净度在实际应用中发现普遍达不到。

2.变频节能

通过为机房空调增加变频器达到改变压缩机的供电频率调节压缩机转速的方法。通过压缩机转速的快慢达到控制室温的目的。通过变频改造的空调在每次开始启动时,先以最大功率、最大风量进行制热或制冷,迅速接近所设定的温度后,压缩机便在低转速、低能耗状态下运转,仅以所需的功率维持设定的温度。此种方法不但温度稳定而且还可以避免由于压缩机频繁地启停造成的对寿命衰减,而且耗电量大大下降从而实现了高效节能。但是这种方法的主要问题是变频器本身就是一个谐波源,他在实现变频控制的同时还会给供电电网带来一定的谐波影响。而且机房空调功率一般较大所以多台变频器工作对机房供电系统带来的污染不可小觑,必须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3.机房专用空调的自适应控制节能技术

目前机房专用空调普遍采用本机回风口传感器的温湿度值作为数据采样参考点,但其局限性在于无法实现整个机房平面的真实环境温湿度数据的监测。如何使机房空调气流得到优化控制,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选择哪一种节能方案需要根据机房的具体情况和机房所处的地域的气候条件来做出选择。对于一些通信枢纽楼机房多采用密闭结构,而且楼梯外观不允许做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比较适合选择自适应控制技术实现节能。而对于一些对建筑结构要求不是很高且所处环境存在室内外较大温差的机房则可以采用新风系统达到节能,节能的效果优于自适应控制技术。而对于变频技能存在不确定性在选择前一定要对可能出现的谐波污染做好处理预案。

新浪微博 QQ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 ( 蜀ICP备19023435号 )  

GMT+8, 2025-1-20 01:14

Powered by WW.ICBW.COM.CNtechnical support:传播网

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23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