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能源5月15日电(孙广见)14日,记者一行深入柴达木盆地,来到位于柴达木盆地的西北边缘,一座常驻人口不足1万人的“荒城”,青海油田的老基地——冷湖,探寻一段深藏于荒滩戈壁的往事,缅怀一代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奉献一切的先辈。 第四大油田的诞生; L, U" q- s0 D3 j5 q7 s4 Y
1958年9月13日,老一辈的石油人在冷湖,发现了第一口标志性油井“地中四井”。当钻头钻至650米深时,发生异常猛烈的井喷,连续畅喷3天3夜,日喷原油800吨。喷油的消息传出后,全国油田为之振动,紧接着各路勘探队伍逐渐向冷湖集中,展开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
: e. c/ G' N( R5 G% k 据相关资料介绍,到1959年底,冷湖油田年产原油近30万吨,约占全国的12%,成为继玉门、新疆、四川之后的第四大油田。年底,冷湖炼油厂炼制的成品油开始运往西藏,供应边防部队用油。
: b9 ?, J. U" e9 `: y8 | 由于冷湖油田成为闻名全国的石油基地,为了方便指挥作战,1959年青海石油勘探局从大柴旦迁至冷湖,冷湖地区石油职工迅猛增加到2万多人,占到全局职工总数的84.4%。
# m4 U7 A- j9 c: X8 R8 Q+ E 工作人员向新华能源记者介绍,冷湖油田在五十年代是青藏高原重要的产油、供油基地,在当时我国石油产量极端地下、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的情况下,为我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印反击战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同时也为青藏高原地区工业的腾飞发挥了极大地作用。
) V4 F8 B4 d" n8 x: ` 如今,地中四井纪念碑仍然高高擎立在冷湖,它是青海石油工业划时代的里程碑,撑起了柴达木石油永久的辉煌。5 H% i, e' @: ~8 ?' d2 \
那些为石油献身的人们
" D+ S% O& U+ m! r* J6 d) X9 t7 C 为了柴达木石油工业发展与建设,许多老一辈的石油人将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都奉献在了这里,为纪念为献出生命的先烈,1983年青海油田筹建了冷湖四号公墓。 长眠着自青海油田开发以来,先后因公和因病去世的400多名油田领导和职工家属。+ Q5 Q1 M2 s1 t4 D5 K! ]
当记者一行来到公墓,看到的是一座高12米的纪念碑,碑身正面写着“为发现柴达木石油工业而光荣牺牲的同志永垂不朽”,整个公墓显得庄重、肃穆。纪念碑后,是大片的坟墓,400多个墓碑,背衬着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全都朝向东方家乡的方向,因为长眠在这里的人,大都是从东部来的。
& V% m/ _2 ~; I' |- K7 R' G 据工作人员介绍,在这些墓群里,随时可以看到父子、夫妻的墓碑,比如原冷湖油田管理局研究所党委书记陈自维、张秀贞夫妇。他们在1950年油田刚勘探时,就来到油田。多年后,妻子张秀珍因病离世,被埋葬在沙漠里。丈夫陈自维回到内地生活,终老后,要求孩子一定要将自己的骨灰送回柴达木盆地,和妻子合葬在冷湖。! y8 n$ R$ s4 d; S- S5 p' D
原青海油田副局长薛崇仁也长眠于此, 1976年11月4日在涩北地区组织天然气勘探会战的他,来到了正在试气的涩深15井时,闸门刚一打开,一股有着130多个大气压的强大气流冲出放喷管线,四根放喷管线飞速倒转,距离井口10多米远的薛崇仁等6位同志倒在了血泊中。这年,薛崇仁刚刚41岁。其他5位英烈的名字分别是王警民、陈家良、李松安、张忠生、徐寅福。为中国石油献出的生命不在少数,但柴达木盆地是最多的。$ N' B- R4 u6 ?3 M- m. v- c
记者了解到,在1992年由于没有新增储量等原因,大部分油田停产,青海石油管理局迁至甘肃敦煌。离开时,许多石油人的胸前都包裹着一捧冷湖的沉砂。+ b \* H1 D2 L4 G"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