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了“裸贷”,来了“培训贷”?' Z- n4 n+ y4 S, o' f
/ g( g: @7 \7 K, L( B! J" u0 \
6 x2 a. Q3 U! R4 x( u8 G# Y
乔志峰' _8 V5 e9 ^5 L7 b. o; v4 \0 V M
广州数名大学生深陷“培训贷”,专家:培养辨别能力至关重要。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一家名为“广州指路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机构以校内公益讲座的名义,吸引学生参加一对一免费的职业测试。在这其间,所谓的“导师”不断游说学生加入职业培训计划,许以美好愿景,然后让学生通过第三方贷款公司无抵押贷款交学费。这笔学费400到800元不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很多学生无力长期支付,致使上百名毫无经济能力的学生背上了万元债务。“指路人”公司的两名股东因涉嫌非法吸存,目前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4月22日央广网)前段时间,校园“裸贷”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有了媒体和全社会的口诛笔伐,有了诸多受害者的惨痛教训,想必大多数大学生都对“裸贷”有了较大的警惕,不会再轻易上当受骗。可惜,家长和公众尚未对此松口气,就又曝出了“培训贷”坑人的新闻。相对于“裸贷”的赤裸裸,“培训贷”披上了职业培训、公益讲座、创业等看似美好的马甲,其欺骗性和危害性不可小觑。! O, J+ h7 a5 S9 t
走了“裸贷”,来了“培训贷”。看来,这“校园贷”水很深,远非局外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更为隐蔽的骗局在潜伏?或者说,是否还有其他一些别有用心者,也盯上了“校园贷”这一因缺乏有效监管而乱象频出的领域,正在阴暗的角落里策划着新的骗术,试图也来分一杯羹?
) |4 D6 p: O- Y6 L$ h X
2 U; c* _! ~% l% l/ R7 q- L- ^$ s3 m [3 J7 F3 c$ P5 l. _- j
从“裸贷”到“培训贷”,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坑害的对象指向了涉世未深的学生,非常可恶。类似乱象频发,首先当然暴露出学生不谙世事、防范意识不强的弱点。现在的很多孩子由于接触社会太少,缺乏最基本的社会经验和判断能力。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孩子们“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只读升学书”,几乎“与世隔绝”;二是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容易过度溺爱、万事包办,影响了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正常养成。这些都是值得家长、学校和全社会反思的问题。换个角度,我倒觉得,被骗的遭遇对涉事学生而言并非完全是坏事——就算是上了一堂并不令人愉快却非常生动的“社会实践课”吧。吃一堑长一智,人都是在现实的挫折中不断进步的,相信此类事件会给他们留下终身难以磨灭的印记。3 S; K( T8 z9 D* s. n- E. |
涉世未深的孩子们需要增强防范意识,但给他们提供安全、清明的社会环境,却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针对学生的贷款骗局层出不穷,为何时至今日依然存在,且不断有学生上当受骗?作为教育者,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法治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作为监管者,金融部门应彻查某些金融机构的违规操作,该取缔的要取缔;作为执法者,公安等部门要对涉及学生的欺诈行为进行严打,不能任其继续坑害学生。! P$ O8 {+ N! U; g7 q0 ?& v; z
/ T" l- J( T% U( q- Q
9 K6 c3 `& L3 _, m" @# m# Z 校园贷款问题多多,不仅是给学生们敲响了警钟,相关部门也要将其当成是对自己的批评和鞭策,以此为契机重拳出击、不遗余力打击违法犯罪,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维护正常的学校教学秩序。同时,部分学生确实对“校园贷”有需求,金融机构应开发适合学生的金融产品。正规产品占领了市场,那些歪门邪道就没有了可乘之机。 |
7 y: n( e2 j. m- U8 e/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