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文明投稿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开微信扫一扫
查看: 2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栖身城市还是远离喧嚣?大学选址可以史为镜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6万

稿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27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 15:05:4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成都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不断推进,人民群众对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高,为回应这种需求,许多地区将新建大学校区列入了当地“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
  要建好大学新校区,首先要做好合理的选址工作。通过分析历史上著名大学的选址特点无疑能为当前如何做好大学新校区建设提供很好的启示。
  回溯历史可以发现,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大学选址往往呈现出两类貌似迥然相异的风格取向。
  一类以中国的太学和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为代表,这些大学选择栖身于城市之中;
  而另一类则以中国的古代书院和英国的牛津大学为代表,选择远离喧嚣,独立于山林或小镇。
  
  尽管看似具有天壤之别的两类选择,细细分析可以发现,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选址最大限度满足大学的育人需求,即具体包含以下三点:
  重视对生活需求的满足,大学作为师生寓教育人的重要活动场所,固然需要满足育人活动的需要,但首先必须要能够满足师生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需求。
  那些选择栖身于城市之中的大学往往依托于便利的城市基础设施以解决师生的吃住需求,而选择远离城市喧嚣的大学往往也是在山水清旷之处“设田建校”,通过亦耕亦读的方式解决吃住等基本需求。
  重视场所精神对大学精神的呼应,每一所大学都会因其建设愿景、学科和历史源流等因素形成独特的大学精神,场所选址亦然。
  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环境建筑学家舒尔茨称基于现象学的哲学基础提出了场所因其给予人的独特感觉(sense)而具有一种精神,事实上中国文人精神传统中的“仕”与“隐”确实在大学的选址中得以体现。
  居于京中的太学,以其显耀的地理位置彰显着作为“文治政府”为国家输送人才的愿景;而居于名山大川的古代书院则以亲近山水来表达自己“学达性天”的精神理想。
  事实上欧美等国不同的大学选址也彰显不同的精神追求,一些带有传统修道院精神的古老学校往往选择偏离城市中心的郊区,而追求世俗精神的新式大学则位于城市中心区或者近郊。
  重视人才需求与当地区域发展间的协调,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博洛尼亚大学,坐落于意大利北部,这是前往罗马朝圣者的必经之地,也是意大利北部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
  由于丰富的经济活动和教权与王权间的频繁冲突,大大刺激了当地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并为博洛尼亚大学的人才建设提供原动力,而大学也通过培养大量具有深厚法律知识的人才学者支持地方的政治经济发展,正是基于这一和谐共生的关系使得博洛尼亚大学在1000余年的历史中不断绵延发展。
  
  在世纪之交前后,我国曾经掀起过一轮高校新校区建设的热潮,这些建设在客观上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一些地区脱离实际、盲目建设,最终不仅未能实现原先筑巢引凤的美好愿景,还导致了地方政府负债累累。
  在新一轮的建设中,各方应该尊重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切实让选址规划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实现校地双赢。
新浪微博 QQ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 ( 蜀ICP备19023435号 )  

GMT+8, 2025-2-4 21:54

Powered by WW.ICBW.COM.CNtechnical support:传播网

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23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