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阿胶这些涨价还没太多感觉,但现在手机、电视、牛奶甚至是榨菜都在涨。”市民陈女士感叹,鸡年春节之后,各种涨价的新闻“扑面而来”。 进入2017年,先是高端白酒涨价,接着消费电子产品手机和电视也涨价,再然后,药品、纸张甚至榨菜也“步入”涨价行列。许多消费者感到,似乎一夜之间,身边不少东西的价格都涨上去了。 除了消费者感受到的“涨价”之外,事实上,多个大宗商品、农产品价格在一年内也大幅上涨。为什么我们身边的东西在涨价?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成都商报记者近日展开调查。 高端白酒、药品涨价明显 春节前后,高端白酒已多次涨价。据成都商报记者统计,在过去三个月内,飞天茅台涨了约300元,目前零售价在1200元左右。五粮液也“大步跟上”,今年2月14日再发《调价函》,52度新品五粮液(普五)批发价涨到809元,建议零售价达到899元。五粮液1618批发价也涨到819元,建议零售价919元。此外,泸州老窖、青青稞酒、金沙酒业等部分酒企相继宣布涨价。 药品今年初也步入涨价行列。2月9日,马应龙发布公告称,主导产品马应龙麝香痔疮膏(10克装)价格上调18%。至于东阿阿胶、片仔癀等中药保护品种,近年来提价次数均在10次以上。 对于高端白酒涨价,分析师认为是供需缺口所致。东方证券分析指出,消费者收入提升,使部分中低端白酒消费转移至次高端白酒。中泰证券分析师也认为,高端白酒消费处于持续扩容阶段,整体消费增速在10%以上,价格将有望不断上涨。 消费电子产品也来“凑热闹” 春节刚过,小米宣布“由于元器件采购成本上涨和汇率波动影响,导致成本剧增”,将红米系列手机上调100元。而在1月初,魅族、乐视等手机已宣布涨价。 液晶电视也宣布涨价。2月7日,小米电视宣布将48英寸、55英寸两款高清电视上调300元。而在此前,乐视电视已两次宣布调价,多款产品上调100元至300元不等。 此外,空调、冰箱等白色家电近期也陆续调高价格。美的、格力、志高空调相继通知,产品价格上涨50元至200元;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品类家电也作出了不同力度的价格调整。 分析师们将原因归结到原材料成本。在手机的成本结构中,主芯片组等四大件几乎都处于缺货状态,去年下半年内存价格涨幅已超20%。 与电视成本有关的液晶面板、钢材、包装纸等都大幅上涨,直接抬升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猪肉大蒜高位运行 猪肉价格,目前仍然保持高位运行。在成都永辉超市,猪肉零售价在32元~40元/公斤,价格继续坚挺。农业部数据显示,2017年1月第4周集贸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9.04元/公斤,较2016年末价格(28.33元/公斤)上涨了2.51%。在同比方面,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4.5%。不过,进入2017年以来,猪肉价格同比增长率已趋缓。 大蒜目前的市场价格也保持高位,成都市场大蒜保持在18元~22/公斤区间。而在去年低谷时,大蒜价格低至8元/公斤。 涪陵榨菜也念起“涨字诀”,2月14日发布新一轮涨价公告。本次公告称,为缓解榨菜原料和包装物等原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同时规范渠道价格,公司在2月9日上调80g和88g榨菜主力9个单品的产品到岸价格,提价幅度为15%~17%不等。此外,部分食用油的价格也有所上涨,但涨幅不大。 一年内铜价涨36% 在过去一年,原材料价格到底涨了多少?记者对2月20日大宗商品期货指数收盘价统计发现,随着过去一年国际原油价格回升、汇率变化,加上供给侧改革去产能,有色金属价格反弹,大宗商品及化工能源价格大幅上涨。 截至2月20日,美国原油指数为54.53美元/桶,较去年同期上涨57.51%。因汇率变化,铁矿石从去年每吨346元涨至700.5元,直接翻了一倍。铜价在一年内涨幅达36%,而覆铜板是印制各种电路板的关键材料。一年内,螺纹钢价格涨幅高达86.45%,锌锭涨幅达65.33%。塑料期货指数上涨14.70%,PVC价格涨幅32.61%。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有三个方面因素。”倍特期货研发总监李攀峰认为,首先,跟供应侧改革有关,随着去产能持续推进加上内需增加,市场供求关系得以改善;其次,各地基建投资加码,拉动需求;第三,则是原油价格上涨和人民币汇率下跌,带来的输入性通胀,“这在需要进口的铁矿石价格上,表现较为明显。” 农产品价格变化不大 大宗商品价格大涨令PPI指数回暖,但记者统计发现,在农产品方面,除了大豆、油脂类品种有一定涨幅,大麦、稻谷、玉米、淀粉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依然稳定,部分品种甚至有下降。 记者对2月20日农产品指数统计发现,大豆指数4224元/吨,近一年涨幅达22.19%,油脂方面,菜油近一年涨幅达25.28%,棕榈油和豆油一年内涨幅均在16%以上。 鸡蛋在一年时间里上涨幅度不大,仅为9.12%。而豆粕和菜粕涨幅分别达22.95%和29.12%。 但分析师指出,这些农产品对终端市场影响不大,在CPI中的“贡献”占比并不大。 李攀峰表示,整个农产品从2012年以来就持续走低,2016年只是一个修复性反弹。他指出,很多农产品虽然期货价格上涨,但并不会直接传导到终端。 成都商报记者 吕波 李伟铭 经济学家: 2017年上涨仍可控 面对2017年表现出来的各种“涨涨涨”,成都商报记者采访多位经济学家,对此进行解读。 北大经济学家曹和平: 物价上涨预期是温和的 首先,CPI消费物价指数上涨,是对多达500多种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而细微到手机等的上涨等,对CPI指数来说,变量很微弱。 其次,从宏观管理角度来看,CPI价格上涨,预示着前一段时间(现在看来是2014年第四季度微刺激)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投下去变成工程和项目后,真正变成消费者认可的商品。宏观刺激的目标达到,经济走出低谷将要上行,对这部分价格上升,消费者并没有感到好处,但从宏观管理角度来说,物价上涨是好事,说明经济刺激政策有用。 在国际大环境下,现在经济结构转型还没有完成前,我认为物价上涨预期是温和的,目前来看,6月底前物价在2.5%以下,如果走到2.5%以上,说明我们经济走出低谷。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 要警惕恶意炒作价格 工业品价格上涨,是因为结构调整,上游产能过剩领域和行业,有比较深度的调整,导致PPI转负为正,这种转换,对CPI有个传导压力,但传导有一个过程,加上PPI还处于一个低的水平,不会有很大压力。 现在CPI为2.5,不算很高,在经济增长水平上,可承受上涨水平较高。此外,能源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在上涨,要小心,购进价格的上涨也会影响CPI,但今年不会造成不可承受的通胀压力。现在看到一些消费品,这个涨了点那个涨了点,实际上是因为过年,有一些季节性因素,还在可承受范围内。当然,我们要警惕恶意炒作价格,比如“蒜你狠”、“姜你军”这些,一定需要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