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_" y/ V1 Z4 F) f头顶托盘,手上再端上两碗菜,老人也能走得又稳又快。 1月15日,合江县先滩镇,一场寿宴正在举行。一张长长的木托盘,上面整齐摆满了10碗热菜。“上菜咯!”66岁的陈长发一声吆喝,双手用力将托盘向上一抬,指尖托住,顺势往头顶一放,托盘稳稳立在头顶。陈长发放开双手一溜小跑,放满了菜盘的长托盘像粘在了头上。当天的寿宴上,17道菜都是陈长发老人采取这种方式送到餐桌旁,整个传菜过程不到20分钟。 这门独特的上菜功夫被当地人称为“打盆”。据该县文化局考证,这项技艺起源于清代中期,当时古镇上的路比较窄,逢年过节家家摆宴席,道路就会更拥挤。于是“打盆”应运而生,将菜放在头顶,只要人能走过的路,就能帮忙传菜了。一双草鞋,一块白棉布包头,一条特制托盘是“打盆”人的标配。草鞋能防止滑倒。白布包在头上是为了稳定托盘。特制托盘长约两米,宽约20厘米,为了防止汤水洒溅出来,边上还镶有约两厘米高的木挡条。“打盆”技艺历经10代传承至今,陈长发是最年长的继承者。他从27岁开始,用三年时间学会了这门技艺,至今已近40年。现在他头上的托盘装上菜后重15公斤以上,平日里练习不装菜时也有5公斤重。陈长发摘下帽子给记者展示,“看嘛,我的头都被顶平了。”陈长发的徒弟杨光祥今年60岁,他能头顶3米长的托盘,在宴席中自由穿行。 有了这门独特的技艺,师徒俩除了本地,还经常到外地表演,努力扩大“打盆”的知名度。作为这门技艺的传人,杨光祥说:“我希望有年轻人能够将‘打盆’技术传承下去。”当地政府已对“打盆”技艺进行调研、整理,争取将这项技艺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江县先滩镇上,杨光祥用“打盆”的方式送菜。 陈长发头顶着托盘踩着田埂回家,这条路也是他日常练习头顶功夫的场地。
0 F% b2 N9 e1 x0 v3 {8 B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