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文明投稿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开微信扫一扫
查看: 2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食药监拟定10种食品安全欺诈 "纯绿色"属消费欺诈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6万

稿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27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21 10:3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成都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发布《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征求意见稿)》,至3月14日期间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意见稿明确了十种食品安全欺诈行为,包括产品欺诈、食品生产经营行为欺诈、标签说明书欺诈、食品宣传欺诈、信息欺诈、食品检验认证欺诈、许可申请欺诈、备案信息欺诈、报告信息欺诈、提交虚假监管信息。同时,指出了各食品安全欺诈行为相应的法律责任。

意见稿提出,以网络、电视、广播等方式宣传食品,如使用“纯绿色”“无污染”等夸大宣传用语、以转基因食品冒充非转基因食品等情形的,均属于食品宣传欺诈。

食品宣传欺诈最高罚1万

征求意见稿明确,食品宣传欺诈是指以网络、电话、电视、广播、讲座、会议等方式宣传食品,包括:食品的性能、功能、产地、规格、成分、生产者、标准、保质期、检验报告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使用虚构、伪造或者无法验证的科研成果、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献等信息作证明材料; 普通食品明示、暗示具有功效或者特殊医学用途的,或者使用“可治疗”“可治愈”等医疗术语;食品宣传信息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保健食品宣传信息含有未经证实的功效,或者隐瞒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等; 使用“纯绿色”“无污染”等夸大宣传用语;以转基因食品冒充非转基因食品。

记者在部分电商网站上搜索“纯绿色”“无污染”字样发现,违反规定的不在少数,仅搜索首页就出现蜂蜜、大米、鹿肉、青豆瓣、绿茶叶、海鳗等多种食品。而在一些果汁类产品宣称效果时,也涉嫌罗列“无法验证的科研成果”。

对于违反前六项规定,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对于违反“以转基因食品冒充非转基因食品”,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给予处罚,并对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对食品作虚假宣传且情节严重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处理,并对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食品宣传欺诈涉及有关部门职责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移交有关部门处理,并向社会公告。

用过期原料就算产品欺诈

征求意见稿中的产品欺诈则包括:用非食品原料、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使用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及其他非食用用途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加工食品;生产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他生产经营掺假掺杂、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食品以及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食品。

对于产品欺诈的法律责任,将按照《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给予处罚,并对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标签说明书欺诈包括:虚假标注食品名称、规格、净含量、成分或者配料表、标准代号、贮存条件等信息;虚假标注企业名称、产品注册证号、生产许可证号、加工工艺、产地、生产地址、联系方式等信息;虚假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虚假标注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标志; 虚假标注“酿造”“纯粮”“固态发酵”“鲜榨”“现榨”等字样;产品标签标注的营养成分与产品实际不符。传统饮食名称与食品及其原料的通用名称不一致,但不会对公众造成误导的除外。

对于标签说明书欺诈的法律责任,将按照《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给予处罚,并对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发虚假信息记入信用档案

近年来,食品安全谣言通过各种平台传播,让消费者备受困扰。正所谓“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此次食品安全欺诈行为也涵盖了信息欺诈。

单位和个人利用网络、媒体、移动社交平台等载体,编造、散布、传播虚假食品安全信息;媒体杜撰新闻事实,播发故意歪曲事实真相的食品安全新闻;媒体播发含有虚假事实、数字、图标、专家发言等的食品安全新闻;媒体对食品安全新闻图片或者新闻视频内容进行影响其真实性的修改的,都属于信息欺诈。

$ |0 R9 O# X. E3 |* [: f

5 e# I7 I+ S2 L

4 o! p, @3 g+ H7 R8 o

对于信息欺诈的法律责任,单位和个人编造、散布、传播虚假食品安全信息,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应当移交公安机关依法处理。媒体或者媒体从业人员存在虚假新闻欺诈行为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移送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并向社会公告。

此外,征求意见稿还对信用惩戒和涉嫌犯罪移送作出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有食品安全欺诈行为的,记入食品安全信用档案,情节严重的列入食品药品安全“严重失信名单”,通报投资主管部门、证券监管机构和有关金融机构。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新浪微博 QQ空间 微信好友 朋友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 ( 蜀ICP备19023435号 )  

GMT+8, 2024-6-6 07:37

Powered by WW.ICBW.COM.CNtechnical support:传播网

川公网安备 5101080200038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