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20日,李传书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身亡。李传书的妻子在一不景气的工厂上班,工资不高,还留下一12岁的女儿。李传书的大学同学得知后,自发成立基金会,资助其妻女13年。“老同学走了,他的孩子我们来养”。(10月30日《中国青年报》) 男子因车祸去世,30多名大学同学资助其妻女13年——一些网友,看到这一报道,第一反应是哭了。在微博中,看到好多网友都在评论这一事件。其中深层含义,的确值得玩味。 13年来,全班30余人为赵英母女筹集了5.6万余元。但从钱数来看,数目并不多,但对于一个家庭一般的孤儿寡母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的。更何况,这一支援持续时间长达13年,13年意味着的是坚持和挂念,而实际上,这份牵挂或者同学的关爱,对于母女两人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温暖:生日的祝福短信,偶尔的异地小聚地招待,学业、工作上出点子,正如其中一位老同学所言,“我们代替不了父爱,但可以让楠楠觉得,在任何时候她的背后都有一股力量在支撑她。对她的关爱和牵挂,也让我们这个班集体凝聚在一起”。 给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对同学母女的帮助中,这些昔日的同学们明白的是,同学之情的真谛,洗涤的是心灵。看似是单方面的付出,实际上,这一行为更像一种互助,物质与心灵的互动。 战友之情,同学之情,师生之情曾被誉为稳固的社会关系。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这些感情都在逐渐地变味。单说这同学之情,就是如此,比如,很多网友都感受到现在同学之间变得更加物质化,正如一些报纸报道的那样,很多同学联系彼此时,往往就是为了份子钱,甚至出现了,一些收了份子钱就在微信拉黑对方的情况;再比如,现在的同学聚会也成了负面的东西,很多人更是防抢防盗防同学会,这是一些人将同学会当作了放纵和偷情的平台;还有一些官员将同学之谊异化成了封闭腐化的小圈子;更常见的是,失联的同学们,好不容易联系上了建了一个朋友群,各位却在群里不续友情,盲目炫富和攀比……同学之情异化,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痛。 “他的孩子我们来养”让人感受到了,昔日的同学之情的温馨和单纯,令人反思同学之情:什么样的同学之情,是我们稀缺的?什么样的同学是我们值得交往的?同学之间,该如何相处相交?这一些都值得思考。 反思同学之情,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感情需求,更是让每个人审视自己的人生,扣问自己的灵魂,正如一位网友的留言,他说,圈子决定人生,接近什么样的人,就会走什么样的路,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牌友只会催你打牌,酒友只会催你干杯,而靠谱的人却会感染你如何取得进步!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此共勉。(刘义杰)
- H8 L# Z, {1 h%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