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深圳的小女孩妮妮,去年国庆假期在四川甘孜州海螺沟景区的“垃圾银行”用自己捡的三袋垃圾兑换了一个小巧实用的指甲刀,她很是喜欢。 所谓“垃圾银行”,是景区工作人员向前来游览的游客发放清洁袋,游客将在景区捡到的垃圾存入清洁袋并交到指定地点,就可兑换相应礼品。海螺沟景区的“垃圾银行”试行一年多以来,获得了众多游客点赞,对于推动环保教育、促进文明旅游起到了积极作用。 今年10月,四川甘孜决心试点建设一批“垃圾银行”,推动城乡居民和广大游客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按照东路、南路、北路和农区、牧区全面兼顾的原则,分景区景点、城镇社区、农村社区和旅游沿线四类进行试点。“垃圾银行”解决景区垃圾问题 游客称是最好的环保教育 2015年国庆,深圳的胡艳兵女士带着9岁的女儿妮妮到四川甘孜海螺沟旅行。热衷环保的她们和每次出行前一样,做好了在景区捡垃圾的准备。 “令我意外的是,高原地区的景点居然也设立了‘垃圾银行’兑换点。”胡艳兵说,看到垃圾兑换信息后,女儿和小伙伴的兴趣大增,一直坚持爬到了景区最高处,共捡拾了三袋垃圾。可惜,等到她们下山时,兑换点的工作人员已经下班。妮妮有些失落,捡来的垃圾要去哪里呢? 后来,胡艳兵和海螺沟景区负责人取得联系,通过及时协调,最终,妮妮捡的垃圾被兑换成几张精美的明信片和小巧实用的指甲刀。 回到深圳后,胡艳兵向身边的朋友推荐了海螺沟景区,甚至让自己开客栈的朋友也尝试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住宿客人的环保意识。 “如果这个项目能够在全国景点得到推广,那么更多景区的环境压力,以及环卫工人的工作难度都可以降低。”胡艳兵认为,对于孩子而言,最好的环保教育在于实践。通过这种形式向公众传递环保理念,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 回顾最初发起“垃圾银行”项目的原因,海螺沟景区相关负责人称,是因为当地在面临争创“5A”景区的压力时,意识到垃圾处理才是景区管理的痛点所在。 “增加保洁岗位有限度,加大对游客的惩处又不治本,该怎么办?”海螺沟景区管理局“垃圾银行”负责人曹凤舒说,“解决景区垃圾问题,让游客主动参与减少垃圾才是关键,但如何让游客乐于做这件事呢?”经过商议,景区决心尝试“垃圾银行”项目。2015年2月,海螺沟景区“垃圾银行”正式营业,“总行”设在游客中心的磨西镇,“分行”则遍布整个景区。 据曹凤舒介绍,为鼓励游客参与,垃圾兑换的奖品比较丰富:一袋的奖品是一张景区明信片,两袋的奖品是一包海螺沟雪菊,三袋的奖品是纪念奖章,五袋的奖品是红石公园门票,十袋的奖品是获得“海螺沟环保大使”称号,五年内免费游景区。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景区得到了游客的点赞,也吸引了更多家庭带孩子来参与环保教育。”曹凤舒说,“垃圾银行”取得的成绩十分可喜。据统计,今年1月至9月30日,海螺沟“垃圾银行”共发放清洁袋48123个,回收59600余袋垃圾,其中兑换明信片5400张、雪菊735盒、纪念章467枚、红石公园门票40张,共产生14名“海螺沟环保大使”。而今年“十一”黄金周,“垃圾银行”共发放清洁袋12600余个,回收35000余袋垃圾,兑换明信片1569张、雪菊901盒、纪念章588枚、红石公园门票11张,产生“环保大使”10名。 如今,海螺沟景区决定再次给“垃圾银行”项目升级,除了提升专职人员的环保知识储备和加强景区环保宣传外,还将通过改变垃圾兑换规则进一步推动环保教育。 “过去,景区是按收集的垃圾数量来奖励。现在,要做一个兑换提升,即通过垃圾分类和数量两个标准来进行更加多元的兑换。”曹凤舒表示,调整的目的是希望游客通过了解垃圾属性,按照各类垃圾对环境可能带来的污染程度进行更细化的分类处理,“不仅要有环保意识,更要从中学到垃圾分类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海螺沟作为一个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景区,既实现了其社会功能,也起到了环保教育的作用。”曹凤舒称,“垃圾银行”项目只是个载体,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载体让保护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
政府联合环保组织试点推广 转变老百姓生活观念 如今,一些来海螺沟旅游的家长会开玩笑地说,在海螺沟捡不到垃圾,怎么兑换奖品?玩笑背后,折射出许多像妮妮妈妈一样的家长,愿意让孩子更多地参与环保行动,收获环保教育。同时,也期待更多的旅游景区能够推广“垃圾银行”项目,让更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据了解,今年10月初,四川甘孜州开始试点推广“垃圾银行”工作,首批试点分景区景点、城镇社区、农村社区和旅游沿线四类进行试点。每个“垃圾银行储蓄点”要设置兑换接待区、礼品存放区和垃圾存放区,配备必要的垃圾分类存储装置。 10月16日,甘孜州旅发委、州住建局、州环保局联合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以下简称成都“根与芽”)召开了试点推广“垃圾银行”工作培训会,组织试点地区的工作人员进行垃圾分类引导员培训,学习海螺沟景区的经验。 甘孜州住建局副局长江浩告诉记者,了解到成都“根与芽”有着长期从事垃圾减量回收的工作经验,特别是有开展垃圾减量和分类的实践经验后,就希望其能给予智力支持。 “在‘垃圾银行’项目推广中,环保机构主要提供垃圾分类的专业建议。”成都“根与芽”负责人罗丹认为,“垃圾银行”项目之所以得以推广,得益于其有效提高了游客参与环保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当地居民和游客对可能引发的多项环境问题的重视。随着政府积极展开专业培训,让“垃圾银行”项目在更多地方试点,一些推广方面的困难也随之而来。 “眼下一些困难显而易见。例如,实体的兑换点和可持续的奖品供应作为支撑项目的必要条件,还不充足。除了环保机构的支持外,还希望能吸引科研机构、社会企业,以及普通大众积极参与其中。”在甘孜州旅发委主任肖锋看来,“垃圾银行”项目只是一种环保实践形式,更重要在当地居民和游客心中植入一种环保理念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江浩说,垃圾治理工作不能靠“面”上堵,“垃圾银行”的试点推广,是希望能转变老百姓的生活观念,养成垃圾不乱丢、垃圾回收的好习惯。下一步,甘孜州将在垃圾减量分类工作上做更多努力,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末端分类的压力,也减少对焚烧设备的损耗,提高工作效率。 记者了解到,甘孜州雅江县作为首批推广县,率先进行了垃圾减量分类工作。该县通过公益岗位招聘了两名贫困群众负责垃圾分类,对以前混合处理的垃圾进行分拣,将一部分可回收垃圾直接卖给当地的废品收购站,收益目前将作为贫困群众的工资补贴。 “垃圾分类过后,每天运到垃圾场的垃圾已从16吨变成10吨,既减少垃圾运输成本,也延长了垃圾填埋场的使用期限。”雅江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9 C+ }; D- ]$ F6 A( T9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