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文明投稿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开微信扫一扫
查看: 5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充老两口山洞居住54年 培养出两大学生(图)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3万

稿子

1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643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8 14:23:2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成都
 1962年, 家住南充市嘉陵区临江乡的梁氏夫妇搬进山洞, 这一住就是54年, 在乱石堆砌的房子内享受着静谧与安详。老人教育出了4个优秀的子女, 其中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 儿女们都纷纷走出大山在城里安了家, 虽然子女们再三要接老人到城里住, 但老人却说山洞冬暖夏凉住着才舒服, 他们还计划把山洞打造成农家乐。 3次改建 山洞里建起6间房屋

  9月6日,网友“杜生”在三国源论坛以图文的形式,发布了梁氏夫妇的故事,该帖文一经发布,立刻受到网友的关注和热议。

  9月7日上午, 记者驱车来到嘉陵区临江乡,穿过幽静的小道后,在一处洞崖下,记者见到了这对老夫妇,81岁的梁自付坐在门槛上抽烟,76岁的李素英正在为家禽准备食物,一片安静祥和。老人的屋子是由竹块和泥土搭建而成,一共有6间房屋,约150平方米。屋内摆放着简单的生活用具。 穿过老人的灶屋, 再走过一条过道就到了老人的堂屋,屋里放着一台彩电,一台小风扇。由于老人刚吃过午饭,桌子上还放着一杯没有喝完的酒。

  说起为何当初会搬进山洞居住,老人告诉记者, 原本他在附近有一座房子,但后来倒塌了,于是他带着妻子找到这处山洞安家, 并用乱石堆砌成挡风的墙。后来,梁自付前后对山洞进行了3次改建,找石匠打了几十块条石, 用条石做地基, 在山洞里修建了6间房屋, 包括猪圈、灶屋、堂屋以及3间卧室。

  重视子女教育 山洞里走出两个大学生

  “这里在你们眼中或许简陋不堪,但确是我生活的乐园。” 梁自付笑着说,可能旁人不能理解, 他们老两口为什么一直要住在这里,但对于他们来说,这里冬暖夏凉,只有住在这才觉得自在安逸,一切都习惯了,不想走了。

  1963年,梁氏夫妇的第一个孩子在山洞出生,随后,老人的另外三个孩子也相继在山洞出生。 梁自付告诉记者,虽然贫寒,但他们宁愿自己吃苦,也要让孩子得到好的教育。

  梁自付精通嫁接技术,为人踏实勤劳, 周边乡镇的人都会请他去嫁接果树。 挣回来的钱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都用在了供孩子读书学习上。聊到自己的后人,老人难掩喜悦,四个子女中出了两个大学生, 如今都在城里工作生活,条件都相对宽裕,“我的孙儿梁龙如今还成了博士生”。 打算办农家乐 让城里人体验原生态农家生活

  子女们条件都好了, 心中自然惦念着还住在山洞里的父母。据老人讲,他们的子女再三劝老人搬到城里去住,但老人的态度很坚决,在子女家顶多住上几日就又回到山洞生活。

  “我们走了,家里的十几只鸡、两条狗、还有这么多树怎么办?”梁自付的老伴李素英对记者说,除了遇到干旱外,洞里的沁水不断,住起来十分舒心。八月最热的时节,山洞里每天下午都有人来乘凉打牌十分热闹, 根本不存在寂寞。

  临江乡灵影寺村党支部书记刘宗福告诉记者,村上也多次动员梁自付夫妇搬迁,并给予搬迁补偿,但老两口拒绝搬走。在这种情况下,村里只能尊重老人的意愿,并专门给山洞通了水电。

  如今,老两口生活闲暇,平时养养鸡看看电视,过着世外桃源般的日子。他们还打算办个农家乐, 让城里人来体验原生态的农家生活。(南充晚报记者 徐嗣千)


/ ~) r2 p5 l* m9 b: d
+ F4 ]7 q  u  z+ F
新浪微博 QQ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 ( 蜀ICP备19023435号 )  

GMT+8, 2025-2-1 13:44

Powered by WW.ICBW.COM.CNtechnical support:传播网

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23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