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q4 g6 F1 Y! W, N
l& t# D ]3 J& k6 J
, {$ u9 |4 v; c7 `. C0 l. v
合影
6 C! |& O, O, U* m6 O# F ` 3 r& I# ~" j0 S3 ^0 B1 m# K
% R' B: W) Q& ^! H同学们合唱代班歌《让我们荡起双桨》
2 a" U' M( Y3 z& G! \% ~ & m5 ~) e( Z m" R8 y% G& p4 U& W
; R0 L0 d% E3 b" m& p, [) S班主任朗诵同学会写的诗 # r! ]/ C. f5 l$ @! @6 \
![]()
5 N/ O' z8 J- u" _3 I1 | G2 o& l+ q" ^: @
寻找“失联”同学 上周六记者参加了一场同学会,在座每一位都是真正的“老”同学——平均年龄超过78岁,班主任老师已经96岁。两年同窗情,在他们心中保藏了60年。 这场同学会定在中央大街一家饭店包房里。围坐圆桌的是20多位白发老人。墙上还有一张海报:“哈尔滨18中学57届三年八班同学会——毕业60周年”。在座的同学们平均年龄78岁,班主任老师96岁。 聚会开始,班长号召,依照惯例,唱班歌。同学们拿出歌片和花镜,合唱一首《让我们荡起双桨》。 1954年,哈尔滨市第十八中学建校,1955年秋季开学前,一部分学生从五中、十四中调来,混编为9个班,至1957年初中毕业。三年八班就是这样组成的班级。 班级的支书总结说:1960年咱班出了18个大学生,其他同学也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至今无一人违法违纪受处分,这是我们的骄傲。 2013年,他们开始把每年的8月8日作为三年八班的聚会日。2014年的同学聚会,同学们找到了当初的班主任刘大经老师。 96岁的刘老师拿出一张纸,上面是她为这次聚会写好的一首小诗。纸上是电脑打印的细密小字,刘老师根本不用带眼镜,也不理会同学们让她坐着念的要求,腰背直挺,朗诵的语音平缓清晰。一位同学说,老师跟当年讲台上的她没有什么变化。 “您要保重,100岁的时候,我们要为您庆生!”一位同学说。刘老师回答:“争取!” 毕业各奔东西,转眼已60年。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不少同学搬家或移居外地,就此“失联”。班里的杜秀英同学根据当初的记忆,登门找、查户口、登报纸、到派出所找民警,努力寻找每位同学。有时,民警会无奈地告诉这位执着的老大娘:您找的老人连身份证信息都没有了。 几十年来,依靠着点滴的线索,三年八班一点点拼凑着,原班57名同学,有十位同学已不在人世,如今有22人在座。直到这次60周年聚会,他们仍在寻找着“失联”的同学。 如果你也是当年三年八班的一员,或者你的祖母、祖父可能是他们的同学、老师,请与他们取得联系,60年,他们找得好辛苦。
! X+ A1 e& A(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