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两会期间,瑞金医院的郑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低价药的质量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低价药的质量隐患 郑主任在采访中提到,近年来,随着药品集采政策的实施,很多药物的价格明显下降。然而,价格降低的背后往往伴随着药品质量的打折扣。例如,一些降压药吃了却没有明显的降压效果,麻醉药的剂量增多才能起到预期的麻醉效果,甚至一些泻药根本没有效果。这些现象的背后,可能正是为了降低药品成本,药企在质量上的妥协。
“降价不能以牺牲效果为代价” 郑主任提到,虽然低价药的政策让更多的患者能够承担得起治疗费用,但如果药物无法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这种降价实际上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他举例说,一些麻醉药,过去一支足够使用,但现在却需要多支才能见效。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用药负担,也可能带来更大的治疗风险。 “降价并不意味着要降低质量。”郑主任强调,药品价格的降低应当与质量的保证相辅相成。对于医生来说,最关心的始终是药物的疗效,而非单纯的价格因素。通过集采政策采购的药物如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那么降低药品成本的初衷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患者的选择与医生的困境 从患者的角度来看,郑主任指出,大家都希望能够用上便宜的药,但前提是药物必须有效。国内和进口药物之间的价格差距也十分悬殊,部分患者因药物价格过高而放弃治疗,或者选择效果不理想的便宜药。郑主任建议,国家可以适当提高医保的报销比例,让更多患者能够选择到真正有效的药物,而不至于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
而从医生的角度来看,郑主任提出,很多医院的药品采购往往存在“采购目录”内药物有限的情况,导致一些效果较好的药物无法进入医院的药品列表。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受到限制,而医生也因此感到无奈。他呼吁,应该有更加公开透明的机制,让医生能够了解药品的真实效果,避免将价格作为唯一的采购标准。 集采政策需要与药物质量并重 郑主任的言论得到了许多业内人士的支持。许多专家认为,药品集采的初衷是为了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药物的临床效果。集采药物的质量和疗效应当成为政策制定的核心考量,只有这样,才能让政策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真正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降价与质量如何平衡? 郑主任的采访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他从医生的角度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药品质量问题,并提出了关于集采药品质量的深刻反思。他的观点既代表了广大患者的心声,也提醒着医药行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可忽视药物的疗效与质量保障。
这一话题背后,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药品价格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于医疗公平和社会责任的问题。随着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我们是否能够找到一个既能保障药物价格合理,又能确保药物质量的平衡点?这个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你认为,集采药品的质量和价格应该如何平衡,才能真正惠及广大患者?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 `' V. o- d9 y! f2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