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哈尔滨,要想吃点有特色有故事的,传承百年以上历史的 道台府官府菜老厨家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不二之选。 老厨家的菜品是哈尔滨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里也是哈尔滨 首家博物馆式饮食文化体验餐厅,被称为“ 哈尔滨最有文化的餐厅”。 来到传说中的 龙江老字号,进门一看的确了得,展示的不只是餐饮文化,还有老哈尔滨的影子。 装修融哈尔滨经典建筑元素于一炉,在这里会发现老道外中华巴洛克的桃形房檐、雪花窗格,北二道街的便门,中央大街的面包石,霁虹桥的灯柱、飞轮 展现的是地道的老哈风情。 这老厨家的菜肴个个都有故事,来这儿吃饭简直就是来 开一场故事大会,更别提享受了清朝封疆大吏道台级别的待遇。 我有幸和老厨家 第四代传人兼掌门郑树国一起用餐并聆听他述说辉煌的厨家史,舌尖上的享受美妙极了。 这里是 锅包肉的发源地,锅包肉自然是餐厅最火的菜品,据说餐厅曾在哈洽会期间创出五天卖出1029盘锅包肉的记录。这道菜有个有趣的故事,当时道台府膳长郑兴文有一个俄罗斯的姨太太,在北京时爱吃一道菜焦炒肉片,但这菜是咸鲜口味的,有一次太太想尝尝这酸甜口的是什么味儿,郑兴文便在这肉里加上糖醋,居然别有一番味道,为了区别两种菜肴,郑兴文按照菜肴的烹调方法称它为锅爆肉,洋人每次来道台府都要点食这道菜,但由于在点菜时对爆字总是发不准音,读成包了,久而久之就叫成了锅包肉。 马上封侯、加官授禄也是必点菜品,这些都是当年道台府里官员宴请外宾时吃的。清宣统二年秋,哈尔滨关道第三任道台施肇基应招进京。施道台不知是福是祸,寝食不安,很是焦躁。在启程头一天晚上的饯行宴上,郑兴文把一道象征吉祥如意的佳肴摆上餐桌,这道以精选的大马哈鱼肉及猴头蘑为主料的菜肴色泽诱人。郑兴文说:“大人,这道菜名是马上封侯,祝愿大人进京一切祥顺。” 另一道菜是用公鸡冠和鹿肉炒制的,施道台笑着说:“你用这两样东西同炒又有何名堂啊?”郑兴文答:“这道菜叫加官授禄,祝愿大人步步高升。”施肇基赴京后,被清政府任命为外务大臣。后来,施肇基向皇上进贡马上封侯、加官授禄等菜肴,使其列入宫廷菜中。 再点个 猪头焖子,闭上眼睛,幻想着自己穿上了长袍找找道台的感觉。某年腊月,道台府杀猪筹备封印大礼。一位厨师在烀猪头的时候不小心睡着了,猪头被烀得一塌糊涂。为了补救,郑兴文就试着将锅内的汤汁滗出,然后去骨,把煮烂的猪头盛入盆中,放到室外冷却,等到凉透凝固后切成块,又调制了两种蘸汁,提心吊胆地端到道台的面前,没想到道台吃后连连称赞味浓不腻,清凉爽口。后来道台觉得猪头焖子的名称不雅,就改名猪头糕了。 鞭打春牛则取材于立春时,官府衙门的鞭春礼。某年的立春这天,郑兴文特别用鱿鱼干泡发好后,剞上花刀,成鞭子样,又把牛子盖肉切成粗丝,用蔬菜汁,调料腌喂好,再配以韭菜梗,掐菜爆炒成菜,取名鞭打春牛,端上道台的餐桌上。牛肉的滑嫩,鱿鱼的干香、韭菜的辛香、掐菜的爽脆都交织在一起,官员们对这道菜齐声称赞。 举着技术含量超高的 油炸冰棍,边咬边吮吸里面融化了的汤汁,外热里凉、外酥内软的口感,过瘾,太绝了!看过电视剧《闯关东》的人可还记得朱开山家的一道油炸冰溜吧,其实这个情节就来自于老厨家的一个故事。1938年冬季,郑义林被安排到道外六道街的厚德福饭店上灶,这是一家挂四个幌的全国连号著名大饭店,按当时的说法,挂四个幌就是客人点什么饭店就得有什么菜。有天上午九点来了一个客人,当时堂倌正在打扫卫生没到饭口见有来客就有点不高兴,客人问:这有什么吃的?堂倌说,你没见挂四个幌吗?点什么做什么。来客也没含糊,见窗外的房檐上挂着冰溜子用手一指说:就来这个,油炸。小堂倌一听吓坏了,这是什么菜啊,马上到后厨和郑义林讲,郑义林想了想说,让他等着,没一会一盘油炸冰溜子就放到了客人面前。客人一尝,外嫩里脆,连说名店名厨果然不凡,掏出十块大洋放在桌上转身离开。后来,郑义林把此菜变成了油炸冰棍,这个故事也成了哈市餐饮业的一段传奇佳话。 老厨家的西餐菜肴之多,也超乎了我的想象,假若一道中式菜肴都不点,只点 经典俄式菜,也足可来上丰盛的一桌,可以说老厨家真正恢复了哈尔滨的俄式大菜。 烤奶汁鱼是哈尔滨俄式大菜的经典之作,源自沙俄宫廷的贵族菜肴。这里选用口感细嫩高蛋白的龙利鱼片,搭配自家熬制的奶汁,味道柔和中不失浓郁。 罐牛是哈尔滨俄式大菜中最普及的品种,罐口蒙以生面皮,入烤箱烤制,揭开香脆面皮的那一刻,热气香气窜出,罐内食材滚烫鲜香,这才是真正的罐焖。 吃过地道的哈尔滨文化餐,咱继续整点高大上的, 哈尔滨最好的酒店香格里拉香宮走起。 历史上,哈尔滨受到各国移民的影响,无论建筑和饮食都洋气得很。鲍鱼、鹿筋 这个feel倍儿爽! 我感觉老厨家和香格里拉香宮,彻底颠覆了俺对哈尔滨菜等于杀猪菜、大锅炖菜的印象, 哈尔滨菜是中西合璧的,精致的,像哈尔滨包容、洋气的城市精神一样,充满着洋味! * f% ?! t: N6 J, K$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