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法善(616-720),字道元,一字太素,括州括苍县(松阳)人。自曾祖三代为道士,皆有摄养占卜之术。法善少传符箓,尤能厌劾鬼神。显庆中,高宗闻其名,征诣京师,将加爵位,固辞不受。求为道士,因留在内道场,供待甚厚。遍历名山,得道术。时高宗令广征诸方道术之士,合炼黄白,驻景龙观。明皇朝,试法多灵验。开元八年,年一百七岁,化去。叶法善强调生命自然、合乎天性、自然而然,其养生之道颇有玄机。6 t% ^0 r: w! `5 _) y# C# z+ O/ Y
6 e7 F0 X/ D2 _% {% I
法善养生(资料图) 叶法善“世为道士,传阴阳、占繇、符架之术”,强调修道与宇宙自然合二为一,“能厌劾怪鬼”。“阴阳”“占繇”“符架”之术,是叶法善实现“天人感应”“天人同寿”“天人同命”等修道养生目标的重要手段。“阴阳”代表宇宙自然最基本关系,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和基本法则。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都可以用“阴阳”给予概括和解释。“占繇”是占卜的文辞,古同“由”“从”;“符架”是符咒禁架的合称,皆方士禁咒之术,是道教神人交汇、天人感应、天人相通的重要方式。叶法善“神人相通”的神学理念使他建立了宗教化的修道自然思想,认为只有符合道教的天人感应、神人交汇之说,才符合养生自然之要求。叶法善认为“丹不可遽就,徒费财与日”,“有数十人自奔火中,众大惊”是被妖法所迷惑,不符合修道自然思想,不应提倡。叶法善妥善调治“自投火中”受害者“魅病”得以痊愈,即显示了叶法善救人于水火之中的慈悲之心、处理突发事件的高超法力;又是其修道自然,遵循客观规律的重要体现。所以,把人之生命所不“自然”的东西,通过修道使之回归于宇宙运动之本然,使生命的运动与宇宙的“自然”运动相结合,实现人与天的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天人同寿”之目的,是叶法善修道自然的基本内容。 天地同寿(资料图) 开元四年(716)二月二十一日,叶法善向唐玄宗呈上《乞归乡上表》请求告老还乡,后又有《乞归乡修祖茔表》“臣皮骨空存,命均风烛”之语。情真意切表达了其“物善遂性”的生命自然思想。叶法善认为自己乃“江海野人,素无道业”,但能“涧饮木食,枯槁自居”,因唐朝盛世使“宗道之门,大兴玄范”,并“得沐皇化,服事五朝”,鞠躬尽瘁,献出了毕生精力,虽“万死无恨”,理应解甲归田,颐养天年。叶法善认为,告老还乡缘于乡情、亲情和病情,属生命衰老之自然。叶写道“前岁天恩赐归乡里”,获拜先茔,得“残魂假息”之机,探望103岁姐姐“聚族联党,不胜悲庆”。姐姐见弟弟还乡“载喜载悲”,然而“才逾一句,奄忽先逝。”深感“虽死生有命,理则固然,而骨肉有情,岂无哀痛”。衰老是人不可抗拒的自然之规律,生命自然应遵循这个规律。叶法善用“积年之疹”“形容枯劣”“死魂余步”“形枯心疾”等表达身体的衰老。虽“心驰魏阙”“礼应复命”“意欲骏奔”,但由于“病在江乡,力难胜致”。所以,告老还乡是“物善遂性”顺应生命自然之规律的必然选择。 《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收录的《真龙虎九仙经》是由叶法善《天真皇人九仙经》润色而成。“龙虎”指人体内的水、火两种内丹修炼的基本元素,此经阐述了长生久视的内丹修炼之法。叶法善丹法自然思想认为:“水火”乃身体基本要素,深藏于每个人的身体之中,“凡修道造金丹,须凭龙虎水火”;炼金丹者必须把握“龙虎水火”,实现“交之有度,用之有数”,方可“能理众病,虚者补颜如童”;如果人们能较好地掌握丹道修炼自然之法,“龙虎金丹大药”则可以实现“诸患皆愈也”;“水洗”“火烧”乃是丹道修炼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根据“患少”“患大”而“洗之”“烧之”。 叶法善神像(资料图) 养生自然的基础在于生活自然,人们的衣食住行、日常起居、游学坐卧、回归故土、亲情乡情、内丹养生以及仙道生活等都应遵循自然之理,即按照生活所具有的本质要求、方法、属性和习惯行事。道教的生活自然既是生活的本质体现,又是生活存在与演化的内在要求,反映了道教对于生活所持的基本态度,以及人们顺应生命运动所具有的行为体现,是生命之养对于人们生活行为的基本要求。叶法善生活自然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游学自然。叶法善认为“不遇名师,将何度世”,于是,“是时岁方十三,从括苍山入天台、四明、金华、会稽,涉江浙。北入天柱、天目、姑苏、洞庭、勾曲、衡山、霍山。南游剑水,登赤城,至罗浮等处,凡名山胜地,自江汉之南.无不经历。寻诣豫章万法师求炼丹、辟谷、导引、胎息之法。但熊经鸟申,吐故纳新,食松茹术,无荣于世。”叶法善的仙道生活是与游历名山大川,顺应天地万物自然相互结合,其寻师学道与践习“炼丹、辟谷、导引、胎息”之法相互结合,实现了以“游与学”相结合的仙道生活。 二是精气自然。叶法善炼丹生活、丹道之法“炼五脏之精,各满九九数,金鼎收其气,身腾而升天。”蕴含着丰富的精气自然思想。对此,罗远公注曰:“夫炼五脏气,凡秋七月水生,方炼肾;十月立冬木生,方炼肝;正月火生,方炼于心;四月金生,乃炼于肺;土旺四季,脾气炼之无时。每气八十一日,五气俱就,乃出入俱自在也。或左右手五指之内,出光明五色,或顶门,或足下,五云俱棒,故乃升天矣。”五脏(肾肝心肺脾)、五行(水木火金土)与四季(秋冬春夏)相互感应,相互凝炼,自然调合.,实现精气神的“出入俱在”自然升天。 三是思乡自然。亲情、乡情是产生思乡之情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故土的思乡即是人们思想和情感的重要表现,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乞归乡修祖茔表》是叶法善思乡之情的真实流露,如“扶病陈诚,特乞余魂归修茔墓”“臣前奉丝纶,赐归桑梓”,以及“比及乡里,时迫严寒。属数年失稔,百姓逃散,亲族馁馑,未辩情理,欲树碑碣,私愿莫从。而碑石犹在苏州,未能得达乡里。臣焦心泣血,以日为岁。若此心不遂,死不瞑目。伏惟陛下覆焘亭育,昆虫遂性,孝理之教,被及含生。”等都是其思乡心切精神生活的自然表达。 思乡自然(资料图) 贤德是表达人性自然的重要内容,是人们生活和生命之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只有顺应天地人之本性,遵循“仁义礼智”之伦理,才可以实现生命之养、自然长生。贤德还是道教精神调和与炼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贤德慈爱之心的人,具有对家庭、民族、国家的孝忠慈爱的人,才会是一个心灵美好、精神健康的人。而这样的人,心灵才会趋于宁静与自由,心胸豁达、心理舒畅,才能淡泊名利、清静自然,趋向于养生最高之境界,才会具有健康长寿的心理基础和行为品格。开元二年(714),年已99岁高龄的叶法善,奉旨南下浙江,主持绍兴会稽龙瑞宫投龙仪,并赴余杭大涤山天柱观设堂讲经传道。然后,他顺道回故乡括苍祭拜祖墓。松阳冈头村的族亲,正好修完《叶氏宗谱》,请叶法善为之撰写谱序。叶法善欣然命笔,撰成《叶氏古谱源流序》,充分表达了其贤德自然思想: “盘古立乾坤。三纲五常,乃与人作之盛,四科七政,实为贤德之依”,都说明贤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人类社会发展延续的重要伦理规范之一。人类社会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离不开贤德伦理,“推乎敬远为先,明以忠良为次。施仁施义,达礼达文”,贤德伦理成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家族、宗派的兴旺延续得益于贤德伦理。贤德伦理是人类“志立根源,究流宗派”的重要保障。无论是梁公、尤公、望公、俭公,以及“孙流传续嗣”都得益于“祖先施仁义、行忠良、积福德”。不但“致我之子孙绳绳而盛者”,而且“派远源长,继及多代”,“有谱序者乃吾之的派也”。说明贤德伦理不但是个人养生长寿不可缺少的重要品格之一,而且还是家族“巳历宗支”、宗派“世系分明”的前提条件。 叶法善画像(资料图) 叶法善遗世诗及其意境物象充分表达了养生自然有利于“辅国功成”,而辅国功成更有利于养生自然,并作为养生自然的保障。治政自然与养生自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成为叶法善养生思想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界首推叶法善的三首《留诗》,其中一、三首系统阐释了养生自然思想,第二首则孕育了叶法善执政自然的思想:“适向人间世,时复济苍生。度人初行满,辅国亦功成。但念清微乐。谁忻下界荣。门人好住此。倚然云上征。”叶法善认为修道养生应该适用人间世,济度苍生救助百姓,并且使人超脱人世间的一切世俗烦恼。只有做到修道自然,才能功德圆满,既可度人使人进入三清天之一的清微天神仙仙境,又可辅弼国君,达到治政自然之目标。同时,“辅国功成”也是养生自然、功德圆满的重要保障。没有“辅国功成”就不会有养生自然,就不会有清静虚无之乐,自由自在的逍遥养生,以及远行于云天之上的快乐意境。只有辅国功成,才能治政自然,嘱咐弟子好好珍惜辅国功成之机遇,珍惜修道养生自然之环境,虔诚修道养生,避免人世间的各种迷惑和混乱,实现生命的长生常养,享受“元气治”“自然治”“道治”带来的“顺承天地中和”的“太平”盛世。所以,叶法善的治政自然即是养生修道自然地结果,又是养生修道自然地保障,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修道养生与辅国治政的发展和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