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敦煌市发生一起溺水事件:一女子酒后欲自杀被同伴救起,孰料该女子第二次跳入水中,被同伴及好心人施救,不幸的是包括自杀女在内共有6人溺亡。 悲剧与离奇的情节立即激起巨大的争议。很多人认为,这5人就不应该救企图自杀的人,想死的人让她死好了,不要拖累别人。不过,这种简单粗暴的说法,看似理性,未必理性。 首先,从现实的法律角度看,根据《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法律规定,如果是强迫性劝酒后未将醉酒者安全护送至医院或家中,则共同饮酒人也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虽然现在不知道具体情况,但一同出来喝酒,在某些情况下,相互之间就负有责任。特别是同伴自杀,其余5人也该有责任劝阻。 更何况,死者是不是自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如何面对一条生命。实际上,在紧急情况下施以援手,未必有那么多理性考量,很多时候是一种本能的驱使,来自自然之力;所以,事后所谓的“理性的斤斤计较”,就没有多大意义。 实际上,在危急的刹那之间,施以援手,是一种道德烙印,即生命无价。这种道德甚至覆盖了动物,比如,人们会赞扬为了避开一只马路上的小猫而撞向路边护栏的车主。所以,从价值观来讲,生命无法单纯用数量去衡量,一个人的命,不比100个人的命更轻。一只小猫的生命,也重过1万元的损失。但不可否认,出于理性,人往往受到数字对比的影响,陷入道德困境。 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的著名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盟军最高司令马歇尔下令,派出一支8人的小分队去把瑞恩家最后一个儿子安全带回妈妈身边。最后,小分队的所有人都死了,大兵瑞恩活了下来。 美国政治哲学家桑德尔所讲的电车司机的故事,其实也是逼迫人们面对这个困境。桑德尔在课堂上问学生:假设你是一个电车司机,你驾驶的有轨电车的刹车突然坏了,前面轨道分叉,左边轨道上有五位工人在工作,右边轨道有一位工人在工作。该怎么选? 这个问题,没有最终的答案。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即使在短期来看,遵循道德有时候并不符合理性,但价值观、道德是一种人类文明中演化出来的,有利于人类社会长期利益的制度设计,短期的理性并不能推翻它。起码,在道德烙印的影响下,现实生活中发生着无数不假思索,在事后看来充满危险的救援行为,这些行为解救了很多人,也感动了很多人,而他们所做的短期的、看似不值得的牺牲,却激励着人类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个价值是无法用数量去衡量的。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 H4 C; t: v& z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