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在成都召开的全省建筑管理工作会上,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透露,将把建筑产业化纳入该市土地出让建设条件,即“房产商要买地,先要同意按建筑产业化方式来建房。”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透露,该政策将在全省推广。 建筑产业化即“在工厂里造房子”:使用工厂流水线,制造墙体、楼板、梁柱等建筑构件,再集中运到房屋修建地点组装。在四川建筑业协会会长刘丹棱看来,和传统现场浇注的方式相比,建筑产业化拥有环保、快捷、耐久等好处:建筑垃圾可减少40%;建设100万平方米住宅,工期缩短一半;房屋生命周期可达100年,而传统设计标准仅为50年。 建筑产业化方式比普通建设方式的造价通常高出10%至15%。目前,全省按建筑产业化方式建成的房屋仅约70万平方米。 省住建厅透露,年内我省将出台扶持政策,给予相关企业在建筑容积率、专项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建筑企业而言,新政或引发“洗牌”。“不自己生产(相关构件),成本降不下来,抢不到市场;自己生产要上规模,投资至少是以‘亿元’计算级。”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太平认为,新政将倒逼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大批实力不足的传统企业或将面临淘汰。 “因为社会效益高、推广有难度,更需要政府介入。”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政策已在超过10宗土地出让中成功试行,年内将出台文件在全市推行,每个地块建筑产业化装配率都应在20%以上,到2020年要达到30%以上。
2 h( w4 R3 X) h8 k/ @7 t+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