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7 J$ ]4 V; L8 U5 i4 _
“我也说不清楚班里有多少同学是像我一样的外地人,因为我们都说普通话,平时也都穿着校服。”江苏省江阴市周庄中学初二8班的郑咚咚不清楚的数字,周庄中学的副校长周凌峰告诉了记者:“学校每年都有1000名左右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大概占学生总数的4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就教育公平提出了战略目标,到2020年,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纲要》颁布5年来,那些“非本地户籍”的孩子都有学上吗?学得如何?本报记者到外来务工人员大省江苏进行了采访。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85%
“我们学校80%以上的学生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南京莲花实验学校校长李建华说。近年来江苏坚持执行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基本实现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的目标。目前,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50万人,入学率达到99%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到85%,除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及扬州5个市的部分县区有外来工子弟学校外,其他各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均100%在公办中小学就读。
51岁的刘来成是重庆人,20年前到江阴市周庄镇当保安,现在儿子已经在周庄中学上初三了。“只要符合条件的都能在这里上学。”刘来成说。
为了保证符合条件的孩子都能有学上,不少地方使了很大力气。“周庄产业总量很大,其中纺织化纤等工业是大头,这意味着我们镇会有大量产业工人,要为这些工人的孩子提供教育。”镇长顾文浩说,为此镇财政的投入是巨大的,“可用财力的60%甚至70%都用在教育上了”。
“10年内,苏州市的流动人口每年以大约9%的速度增长,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已经超过本地户籍人口子女。”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华意刚说,对于外来工子弟学校,该市2014年启动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提档升级”工程,引导其快速成为合格的民办学校,为此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补齐外地生源的短板
“有学上”的问题解决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上好学”。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外地生源与本地生源还是有一些不同的。
“这些孩子普遍存在着‘三弱三缺’的短板,即‘阅读弱、英语弱、数学弱’和‘缺自信、缺见识、缺爱’。”李建华说。
为了让这些学生尽快补齐短板,各学校采取了多种办法。
江阴市周庄中学制定了“七年级均衡分班方案”,所有“新市民”子女被平均分在各个平行班,班级管理中不分彼此,班干部以德才委任,学习小组自然组成,兴趣小组自愿参加。
南京莲花实验学校在开足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还设计开发了阅读课程、旅行课程、科技课程和创新课程,“就是为了补上这些学生的弱项,增长他们的见识。”李建华说。
学校建有阅读梦工场和开放式读书角,让学生自由自在、随时随地去阅读;每周三下午的旅行课,带领学生在南京的山水之间旅行,拓展他们视野;学校将物理、化学及科技实验布置在开放式的长廊中,让学生在动手中去领悟学习;学校的电视台、录音棚也让学生的艺术灵感有了落脚之地。
1999年出生的金华庭来自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农村,“刚到这里,我的学习不是很好,对学习没信心”。初二时,金华庭被选为学校“青春仪式”的领诵者,从此之后,金华庭慢慢找到了自信,现在学习成绩提高了,还担任了班里的历史课代表。
其实,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真正安心的还是政策。
2012年年底,江苏省出台了《来苏务工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明确从2013年起,凡具有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籍的应届初中毕业随迁子女,均可参加当地中考和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录取。2014年开始,江苏省将随迁子女高考报名的相关内容纳入了高考报名工作文件,符合报名条件的随迁子女与该省户籍考生同时报名。“报名考试、填报志愿以及最后录取都与本地考生一样。”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说。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考上好高中,然后考大学。”郑咚咚说自己现在学习成绩很好,“能考到前三名。”
保证接受公平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老师的调配
家长们关注的是孩子能“上好学”,校长们最关心的是教师。
流动人口最大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因此,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公平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老师的调配。“市里会适当偏向我们这些学校。一般的学校是退一进一(离开一名老师进一名老师),给我们会适当多一些,这在学生人数正常增长时可以,但非本地学生增长较快的年份就不太够用了。”江阴市周庄中学校长范凤鸣说。
为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上好学”,江苏省很多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都想了各种办法。南京市秦淮第二实验小学的校长介绍,南京市正在进行试点,老师可以在区内互相交流,某个学校缺某门课的老师,如果区内另外一所学校该门课的老师有富余的话就可以流动到那所学校去。
不少校长指出,现在国家在教师编制等方面规定得较死,一些地区的公办教师编制不够,但有些地区的编制还有富余,能否“不要全国一盘棋”?“毕竟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校之间在硬件上差距不大,最大的差距是教师。”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说。记者 樊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