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起考个高分、上个好大学,懂得自己最需要什么、人生要向何处去,其实更重要。在这方面,这一代年轻人有很多功课要补做,我们的教育有太多需要改革。: D+ w8 _. C! k5 ~. n0 s0 |
高考结束。收起大红横幅和身份验证设备,揭去编号和指示标记,搬回原来的桌椅,考场霎时又是一间间普通教室的模样;出了考场,不论多么惴惴不安,多数高考生都会很快意识到,一个最悠长的暑假、一个漫漫苦海后的狂欢就在眼前;父母们终于可以不再盯紧“不自觉”的孩子,老师们也不必再因为担心学生轻生而将学校封闭得如同牢笼;交通恢复正常,教育、公安、卫生、消防等许多部门也都从高度紧张中解脱出来……: I" I5 u- o4 n+ z" I
每一年如约而至,每一年凝聚起整个社会的焦虑、担忧、喜悦、苦恼、希望、怀旧、调侃等诸多混杂的情绪与心理,负载着太多功能与理念——从哪一年开始,高考已经演变成了一场全社会集体消费的大事件。媒体争先恐后收集各省份的高考作文题目,进行各种解读、评点、比较。以前多是专家指点要津,如今时兴大众编段子,看谁更奇葩。
' e& @" j/ [1 {( C% Y% y2 c在这番紧张和热闹过后,也许我们更该关心的是,“后高考时代”,刚刚领了成年社会身份证的年轻人,究竟是怎样度过他们人生中这个悠长假期的?一假之后,他们究竟是离自己的理想人生更近了,还是更迷惘了?& P6 V* U* D$ A7 h# a' E
近些年来,几乎每一所大学里都有一部分学生,在好不容易鱼跃龙门之后,却再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航向。沉溺游戏,浑噩散漫,跷课,挂科,作弊,最终的结局往往是被劝退,伤人或自伤。不少大学开始像中学一样,有了家长会、家访,除了辅导员还要加上班主任、一对一导师或心理咨询师。
0 j# U% l. D5 z v9 ~8 @中国式高考,目前还不能将选拔人才的过程,与一个青少年的自我认知成长有效统一起来。前十多年的学习,即使再勤奋,目标往往也只有一个泛泛的“考大学”。对于考上大学之后,有点像童话结尾说的“从此以后,过着幸福的生活”般,只有模糊的想象与到达终点的心态。一旦缺少了理想、兴趣带来的动力,加上就业难的心理压力,足以让辛辛苦苦考上的大学,最终流于混日子。
* o4 S/ \1 j6 @# |' p比起考个高分、上个好大学,懂得自己最需要什么、人生要向何处去,其实更重要。在这方面,这一代年轻人有很多功课要补做,我们的教育有太多需要改革。
9 c( p: g2 S. K! f9 `2 a2 n从众口一词地抱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到认可“高考是最公平的制度”,从全国统考到各省份自主命题再到全国统考,从专业志愿第一到只看分数的平行志愿制,从每所大学自主测试到联考再到今年的高考后自主招生,从高中会考取消到重设学业水平考,从鼓励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和保持兴趣特长的推优加分到减少腐败的大幅削减加分项目……这些年,高考一直在改革中,目的是不再让一届届少年人,将最有创造力的青春年华埋在文山题海,在一套套模拟卷里消磨。
. }& P0 ?2 i. {6 G' Y! k$ a5 b3 [中国的少年太需要“可持续发展”。“后高考时代”,他们应该有更好的假期、更好的日子。
1 I9 p' g; p8 p* {2 G- U8 c. z5 r% [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