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生肉表面刷色的行为,轻则可能涉嫌商业欺诈,误导消费者;重则可能危害公共健康,构成犯罪行为。 ▲网友发布一则几人装卸肉品的视频引发关注近日,一则记录了几人装卸肉品过程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关注。有青海网友通过社交平台发布的一段视频中,几人正在装卸牛羊胴体,其中一人使用一块布,疑似将不明物品涂抹在肉品表面,使肉的表面颜色变为鲜艳的红色。 事件的最新进展是,记者从西宁市城北区集散中心市场监督管理所了解到,相关视频在9月份时首次被发出,“这件事情不是在西宁市发生的,公安机关已经立案介入调查,初步调查是发生在外省区,目前案件正在侦办中。” 将不明物品涂抹于肉品表面,瞬间改变其颜色,这一幕可以说是直接触动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也自然引发了一连串疑问:“不明物品”究竟是什么?操作人员的动机何在?此举对肉品安全到底会产生何种影响?这些经“处理”的肉品又流向了哪里?这里面的每一个问题都值得追问。 从现有的信息看,视频中相关人员身着某肉品供应链企业工作装,但该企业已否认系其工作人员所为。同时,西宁市城北区集散中心市场监督管理所也证实了这一说法。然而,新的疑问也随之产生:既然视频早在9月份就已首次发布,为何直到现在引发广泛关注后,才引起相关企业和部门的重视? 要知道,身着相关企业工作装的人员进行这样的操作,即便非企业工作人员,也很容易造成社会的“误解”,进而给企业形象造成影响。那么,企业最初对此事的态度,到底如何?而若操作人员非来自公司,但对于该做法,企业方面是否事先知情? 显然,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厘清。如果最终确认该事件确实与供应链企业无关,也该以权威结论还企业清白。 更重要的是,对于此事的“性质”,绝不能淡然视之。公众对此的担忧,也绝非多余。因为类似的给肉品“涂色”的操作,在多地已出现多次。如就在今年3月,广东省市场监管部门集中曝光的多起肉类产品违法犯罪典型案例中,就包括“珠海市香洲区某农贸市场一猪肉档非法在猪肉中添加硼砂被查获”一案。 而早在2024年1月,珠海市香洲区人民法院同样对外发布了一起销售“硼砂猪肉”的案件,被告人祝某某因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万元。 此外,2019年,还有媒体报道,广西柳州一肉摊大妈为提高销量,用涂抹猪血的办法给肉品增加“血色”。尽管该做法被证实不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但也涉嫌误导消费者。 可见,给生肉表面刷色的行为,轻则可能涉嫌商业欺诈,误导消费者;重则可能危害公共健康,构成犯罪行为。 此次事件中,操作者看起来熟练的手法,表明这很可能不是首次操作。因此,对此事件的调查,绝不能止于表面。 这一现象或也再次给监管部门带来提醒,为何已有严肃处理的案例在前,此类给肉品“刷色”的操作还是会出现?肉品供应链过程中的安全监管,是否到位? 这些问题,事关食品安全,都值得引起重视 7 h6 ?0 o. G1 v4 Z, b;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