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年度羊肉集采:独树一帜的周期,背后是草原羊的时令密码 近期,西贝餐饮门店负责人关于其羊肉“每年集中采购一次”的表态引发了讨论。在连锁餐饮普遍追求高频次、小批量采购以保障新鲜的行业趋势下,西贝长达一年的采购周期显得格外突出。这究竟是供应链管理的创新,还是不得已而为之?其背后逻辑值得深究。 一、年度集采:连锁餐饮中的“非主流” 在连锁餐饮行业,肉类食材的采购周期普遍偏短。对于猪肉、牛肉等常规肉类,多数品牌采取季度或月度分批次采购的模式,并配合高效的冷链配送体系。这种高频次、滚动采购的核心目的在于最大程度保障食材的新鲜度,同时优化库存周转效率,减少资金占用和损耗风险。相比之下,西贝这种一年仅进行一次大规模集中采购,随后依赖冷冻储存保障全年供应的做法,在业内并非主流,属于采购周期较长的特例。 二、草原羊的时令性:西贝长周期的核心逻辑 西贝坚持年度集采模式,并非无的放矢,其核心支撑点在于所采购羊肉的特殊性。西贝明确采购的是内蒙古草原羊,而非常见的育肥羊。这种草原羊的生长和肉质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特征:每年7月到9月,草原草料最为丰美,此时出栏的草原羊肉质达到最佳状态,是屠宰的黄金窗口期。因此,西贝将其集中采购活动锁定在每年的6月至11月(覆盖最佳屠宰期及前后),在这个时段内完成全年所需羊肉的采购。采购后的羊肉经过排酸、速冻处理,再依托强大的冷链仓储能力进行储存,以此确保全年门店供应的肉质基础。可以说,对特定高端食材(时令草原羊)的坚持,直接决定了其较长的采购周期。 三、成本、定位与能力的综合考量 年度集中采购对西贝而言,蕴含着显著的成本优化空间。一次性大规模采购有利于在源头获得更好的价格谈判优势,锁定成本,规避全年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同时,集中入库也简化了后续的库存管理工作量。然而,这种模式的门槛极高。它要求企业必须具备顶尖的冷链仓储和物流配送能力,确保羊肉在长达一年的储存期内品质稳定如一,并在需要时能高效配送到全国门店。这背后是巨额的基础设施投入和精细化管理能力,非大型餐饮集团难以支撑。这也解释了为何该模式在行业内并不普遍——它高度依赖企业自身雄厚的供应链实力和对特定高端食材路线的坚持。 四、行业策略多元:从快餐到正餐的供应链图谱 连锁餐饮企业的采购策略绝非千篇一律,而是根据自身定位、食材特性和供应链成熟度呈现出高度差异化: - 西式快餐(如麦当劳、肯德基): 追求极致标准化和高效周转。其肉类采购周期通常更短,按月或按季度进行。它们建立了严格的供应商管理和轮换机制,以及密集的质检流程,确保供应的稳定性和食品安全。
- 中式连锁(如海底捞、老乡鸡): 更注重食材的新鲜度。它们普遍采用“区域分仓 滚动采购”的模式。在主要市场区域建立分仓,根据门店销售预测和库存情况,进行高频次、小批量的采购补货,通过缩短供应链半径来保障食材到达门店的新鲜度。
- 西贝模式: 作为主打季节性高端食材(草原羊)的代表,其年度集中采购是服务于其特定产品定位和食材来源特性的策略性选择。它并非行业通用做法,而是特定条件下的最优解。0 x( J B1 @) j) @% a, v J- x: O
五、预制菜趋势:长周期采购的产业背景 西贝年度集采的羊肉,最终以何种形态呈现给消费者,也绕不开当下餐饮业的大背景——预制菜的兴起。正如资料所指出的,预制菜(包括中央厨房生产的半成品)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源于国内食品制造业产能提升和工业化生产的成本优势。在餐饮行业竞争加剧、外卖平台挤压实体店利润的当下,连锁企业要维持规模与价格竞争力,通过标准化、工业化(预制)手段降低成本成为普遍选择。西贝的年度集采羊肉,经过前期集中处理(排酸、速冻)后储存,在后续加工环节也必然需要融入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以支撑其庞大的门店网络运营。这并非中国独有,美国等成熟市场餐饮工业化也经历了类似路径。 结论:长周期非标答,匹配自身方为优 西贝一年一度的羊肉大采购,在连锁餐饮圈内确实算得上“长周期”。但这并非管理粗放,而是其产品核心(内蒙古草原羊)的时令特性、追求成本优化的供应链策略以及自身强大冷链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清晰地表明,在餐饮供应链领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采购周期的长短,本质上服务于企业的核心定位(高端食材)、产品特性(季节性)以及自身能力(冷链规模)。麦当劳的月度采购、海底捞的区域滚动补货、西贝的年度集采,都是各自在成本、效率、品质三角中寻找到的最佳平衡点。评价周期是否合理,关键在于它是否与品牌自身的基因和追求完美契合。西贝的“一年一买”,正是其深耕草原羊这条差异化赛道的供应链注脚。
# S' q+ x; R& N: Z. |9 t5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