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现在的土桥 摄影/崔毅飞 2002年时的土桥 摄影/梁欣立 北京通州土桥,被埋藏在一座现代化的社区中多年。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除了这座京城东侧的古桥外,还有不少文物也都因各种原因,“隐姓埋名”在各处不被关注的场所。专家建议,应完善文保的保护问责、质询机制,采取合理的方式对文物进行保护。5 z3 W& T5 v8 P& ?/ w# {) U* S/ i
现场
+ \* O& [( r7 C0 M( T5 I; ~$ X 土桥仅剩桥栏杆露出地面
5 s7 x8 d8 \+ n. c$ V1 Q) L( E 在通州区张家湾镇的土桥村的一个社区中,一座两米多长的石质镇水兽静静地“躺”在铺满地砖的7号楼和8号楼之间。小区的住户表示,这个镇水兽的西北侧,就是曾经通州人俗称的“土桥”。而现在土桥所在的位置,也已经是一片地砖,仅有两段桥栏杆凸出地面10厘米左右。
$ F2 Q, @+ y# Z* J2 Y- ?" ~$ M( | 资料显示,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有一座广利桥,就是俗称的通州土桥,1802年以后,由于北运河改道,土桥渐废。土桥下的河道遗址于1998年被填塞,桥洞、记事碑被掩埋,镇水兽也被放到了地面上。( u8 H( H. _' k6 g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秘书长梁欣立表示,13年前他探访土桥时,这座桥还未被彻底掩埋。张家湾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今年年初已将土桥的保护工作列入计划,将在土桥及镇水兽四周修建护栏,立碑明示。
0 O" r* L2 d7 C 延展
. q1 X/ `/ r% x7 J4 P 多处文物遭湮没 无人管理
* j$ p- A# y+ t, k; u; L 作为通州的一处地名,“土桥”已经是市民熟知的地点,然而这座象征着此处地名的文物,却被埋入地下不见天日。北青报记者梳理发现,其实,还有不少文物也都和土桥一样,沦落到或遭掩埋、或已无人管理的尴尬局面。3 L4 U, @! u# N; l4 O+ `3 M/ h
今年3月中旬,《法制晚报》报道称,海淀区的肖家河古桥埋在地下三十多年,专家也正在递交文物认定申请,希望这座地标性的文物能够被保护起来。目前,相关文物研究人士已向海淀区文化委员会文物科提交申请,希望对这座古桥进行认定和保护。0 M' V" c' r+ ~3 |" j
同样,位于四季青镇小屯村的海淀区最后一座侵华日军飞机窝被夷为平地。这座飞机窝是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海淀区文化委员会执法大队相关负责人表示,经查拆除文物的是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已对其处罚了50万元。
% K* g, t/ ~+ j5 p; x# }( x 说法. C2 h) f5 M+ n! ^2 F1 z0 S
专家建议设置文保质询机制
3 i# \6 u: s* B' z' r “现在对于国家级大的文物保护得很好,但对于类似土桥这样的小文物保护力度不够。”京史地民俗学会副秘书长梁欣立说,“文物保护的主导应该是政府部门,而现在对于这些相对等级低的文物文保部门还是应该加强责任意识。”
4 @2 f7 `6 _! z7 [- X1 @4 Z4 n( Z4 C 梁欣立建议,应该完善对文物保护失责的问责机制,畅通民众对文物保护漏洞缺失的监督机制。文保部门也应该在利益权衡上有所考量,综合文物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来对所有的文物开展保护工作。' {& r0 c3 K% Y
“现在我们还缺乏一套完善的质询机制,文物如何处置都是政府部门来决定的,应该在处置上公开。建立一套完善的听证、质询机制,是就地保护还是迁走或者采取其他方式的保护措施,应该以公开的形式接纳公众的共同建议,最后再作出合理的决定。”梁欣立说。文/本报记者 池海波- w( K& | E. B/ r. C
线索提供/杨女士 池海波
: e# {3 q9 C4 d! _
o, O z% [" ?' x- z&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