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联系我们关于我们文明投稿
关闭窗口

简单4步,开始与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对话吧!

1. 打开你的微信、朋友们选择添加朋友   2. 使用扫一扫功能扫一下上面的二维码
3. 扫描后出现详细资料选择关注就好了   4. 现在开始与我们的官方微信对话吧!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www.icbw.com.cn) - 传播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开微信扫一扫
查看: 7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广东报告两起较大级别中毒事件:死亡2例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稿子

2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340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4-17 11:19:4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
4月15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2025年3月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2025年3月(3月1日零时至3月31日24时),我省共报告2起一般及以上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均为较大级别,共发病2例,死亡2例。分别为:深圳市龙岗区报告的一起误食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病1例,死亡1例;珠海市斗门区报告的一起食用蟾蜍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病1例,死亡1例。 当前,随着降雨增多
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盛期
然而,美丽的外表下却暗藏杀机
毒蘑菇种类繁多
其中这些最常见: 01.致命鹅膏(白毒伞)
白毒伞,属毒蘑菇的“大家族”——鹅膏属。白毒伞常在黧蒴树树荫下群生或散生,3-7月均可生长;最大的特征就是头上带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靴(菌托)。 图源:深圳龙岗疾控
误食致命鹅膏菌中毒后通常会经历潜伏期、胃肠炎期、内脏损害期。
潜伏期间,毒素不会立即发作,患者通常会在6—12小时内无任何症状,部分患者的潜伏期甚至长达24小时。正因如此,这个阶段非常容易被忽视,导致错过最佳急救时间。
潜伏期结束后,患者进入急性胃肠炎阶段,表现为剧烈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可能带血)的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头晕、乏力、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此阶段常被误认为普通食物中毒,若未及时就医,病情将迅速恶化。
进入内脏损害期时,胃肠炎症状暂时缓解或消失,看似康复,实际毒素正通过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并随循环系统攻击肝、肾等器官。这个阶段是病情转折点,极易因误判导致治疗延误。毒素全面侵袭脏器,会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肝脏损害表现为黄疸,即皮肤和巩膜发黄,以及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急剧升高。在严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肝衰竭,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或接受肝移植。肾脏损害的迹象包括血尿、蛋白尿、少尿或无尿,严重时会导致肾功能衰竭,需要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导致皮肤瘀斑、黏膜出血以及消化道大出血。神经系统症状可能表现为抽搐、昏迷、意识模糊,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幻觉或呼吸衰竭。心血管损害可能包括心律失常、心肌损伤,甚至心力衰竭。
02.致死性鹅膏菌
它们都含有肽类毒素,主要损害肝、肾等器官,症状表现与白毒伞相似。其中包括——
▶ 灰花纹鹅膏 ▶ 拟灰花纹鹅膏 ▶ 裂皮鹅膏 同时
华南地区常见的毒蘑菇有这些
大家一定要记得擦亮眼睛 我国蘑菇种类繁多,超过3.6万种。已知可食用的蘑菇有1000多种,但毒蘑菇也达480多种,其中含剧毒可致死的蘑菇有40多种,极难分辨。而普通人也很难从外观上判别一种蘑菇是否有毒。人们常常认为颜色越鲜艳的蘑菇越有毒,此种鉴别方法不可靠。
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提示,目前还没有简易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的科学方法,而依据民间流传的经验,也并不能保证避免误采误食野生毒蘑菇。
如何避免毒蘑菇中毒?
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措施
就是——
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
目前对于毒蘑菇中毒
尚无特效解毒药
毒蘑菇中毒如何自救?
1.催吐
在中毒者神志清醒的情况下赶紧催吐。可用手指抠咽部或用器具压迫舌根部即可引起呕吐。可反复多次,尽量把胃内的食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
2.立即就医
中毒后立刻到正规医院救治,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鉴定蘑菇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蟾蜍体内含剧毒物质
中毒严重者有死亡风险
蟾蜍皮肤及腺体中含有多类有毒物质
包括蟾蜍毒素、肾上腺素类似物等
这些成分可直接影响
心脏、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
人因误食、过量使用蟾蜍或其分泌物(如蟾酥)而引发毒性反应,中毒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心悸、心律不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呼吸衰竭或心脏骤停
直接接触蟾蜍也可能导致皮肤出现红肿、红疹、瘙痒等症状,还有可能引起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等过敏性皮肤病。如果毒液进入眼睛,还会引起视力下降、眼部红肿、瘙痒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高温、泡酒、只吃腿肉
都无法去毒
有医学界人士表示,民间流传的“蟾蜍去毒偏方”均缺乏科学依据,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未获任何专业认证。
蟾蜍毒素性质稳定,普通厨房加工手段无法破坏其毒性,用120℃的水将蟾蜍煮沸加热,4小时后仍能检出毒性成分
至于将之泡酒可消除毒性并无科学根据,酒精反而会加速毒素溶解,近年已有多起饮用蟾蜍酒致死案例。
仅食用腿部肌肉也无法避免危险,因为毒素可通过蟾蜍的淋巴循环渗透至全身组织。
疾控提醒
·切勿听信民间偏方,擅自食用蟾蜍及其制品。
· 蟾蜍毒素毒性强,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
· 如不慎误食蟾蜍,应立即催吐并尽快就医

) G* M& F) d3 ]) s" Y' G7 D# a
新浪微博 QQ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 传播网-传播网门户网站 ( 蜀ICP备19023435号 )  

GMT+8, 2025-4-27 07:55

Powered by WW.ICBW.COM.CNtechnical support:传播网

川公网安备510106020023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